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虾的营养价值 虾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来源: 最后更新:22-09-27 07:37:05

导读:虾可分为海虾和淡水虾。海虾有明虾、基围虾、琵琶虾、龙虾等,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甘草”的美称;淡水虾有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等。虾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和药用价值。广东人吃虾还讲究时令,自古就有"清明虾,最肥美”的说法。

虾可分为海虾和淡水虾。海虾有明虾、基围虾、琵琶虾、龙虾等,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甘草”的美称;淡水虾有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等。虾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和药用价值。广东人吃虾还讲究时令,自古就有"清明虾,最肥美”的说法。

虾有什么功效

虾味甘、咸,性微温,具有补肾固精、益气滋阳、托毒化瘀等功效,适宜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乳汁不通、手足抽搐、身体虚弱等人食用。《本草纲目》言“凡虾之大者蒸曝去壳,食以姜醋,馔品所珍”,”作羹,治鳖瘕,托痘毒,下乳汁,法制壮阳道,煮汁吐风痰,捣膏敷虫疽”

虾有什么营养价值

1、虾含有丰富的镁,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还可减少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病及心肌梗死。

2、虾富含磷、钙等微量元素,对孕妇、小儿尤有补益功效。

3、虾还富含虾青素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强大能力,是一种极有效的抗氧化剂,它可以阻止有害物质对细胞组织造成氧化伤害,阻断由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而引发的自由基连锁反应,从而降低或防止自由基的生成;还能有效地保护线粒体,避免线粒体、细胞膜、DNA以及氨基酸成分遭受自由基的破坏。因此经常食用虾可以抗氧化,促进身体健康。

虾的饮食宜忌

宜: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虾,中老年人、孕妇、心血管病患者、肾虚者更适合食用。

忌:①传统认为虾为发物食品,体质过敏,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者不宜吃。②虾嘌呤含量较高(75~150mg/100g),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应谨慎选择。③虾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鞣酸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结合物刺激肠胃,会引起人体不适,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

虾的食用方法

无论是海虾还是淡水虾,在广府菜中都常作为主菜食用,食用方法多样。虾仁还经常用来与其他材料搭配,做出多种美食,下面将分别介绍。

1、白灼:广府菜一大特色,将生的食材投进煮滚的水或汤中,用大火将生料迅速加热烫熟,上碟后配以蘸食佐料(生抽、姜、葱、蒜蓉等)而制成一道热菜的烹调方法称为灼。灼是粤菜中一一种传统的烹饪技法,它在不改变食材本味的前提下,使食材达到清、鲜、爽、嫩、滑的境界,”白灼”是突出粵菜清淡的手法之一。灼制的菜式具有味道清鲜、脆嫩爽口的特点,又有营养、易消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白灼河虾、基围虾早已成为粤菜经典例证之- -,这种吃法适合 大多数人。

2煎(炸):鸡蛋搅匀和豆粉调在一起,放入烫熟的虾,使虾挂上豆粉鸡蛋汁,然后入锅炸熟,勾芡汁调味即可。油炸虾仁做法同上,只是将虾换成虾仁,如果加入蚝油、生抽、酒、湿淀粉勾芡,则成”蚝油虾仁”。煎或炸的做法相对热性较大,加上虾本身性偏温,因此湿热上火者及热病、皮肤病等患者不宜食用。

3、炒:如滑蛋虾仁,将虾灼熟,剥壳取出虾仁;鸡蛋炒熟盛出;韭黄、虾仁稍炒熟,再加入鸡蛋一起炒至八九分熟即可。这道菜如要炒得嫩滑,就要多放油,因此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人群不适合经常食用。

4蒸、煽:笼仔蒸则原汁原味,蒜蓉、紫苏、豉汁、、 上汤、芝士等蒸或炯可做出更多不同风味,增加其香浓滋味。这种做法特别适合青少年儿童、老年人食用,味道鲜香、营养又易消化。

5、煲粥:虾球粥的做法为,将鲜虾球放入已煮好的老火粥中再煲熟,撒上姜、葱、香菜等,既鲜甜,又养胃。

6、生食:最好选用深海虾,多选用大只的龙虾,或大只的罗氏虾,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见前面鱼类的相关内容。脾胃虚弱者不宜常食。

7、虾仁除做主菜外,还可以与其他菜搭配制作出很多美味,如煎慈姑饼(与慈姑、马蹄、鱼肉、腊肉等剁烂成蓉,蒸熟再煎至两面金黄)、虾仁蟹肉、虾米粉丝蒸蛋、虾仁豆腐等;还可以做成好吃的小食,如虾仁面、虾仁蒸饺、鲜虾大馄饨等。

8、虾头酒:虾头30g放入高变米酒约100mL、冰糖10g,捣至烂透,滤出酒汁做成虾头酒,有强身壮阳之功,但要注意卫生,且燥火之人不宜常食。

9、咸虾酱(超市有售):主要作调料,用来蒸肉饼等。但此酱属腌制品,含亚硝酸盐,不适宜经常食用。

标签: 虾有什么功效  虾有什么营养价值  饮食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shenghuo/yingyang/59261.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