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宝宝将来没朋友、不合群、人缘差……只因3岁前忽略了这些事!

来源: 最后更新:24-02-16 12:00:15

导读: 中国传统的育儿理念是这样的,不少妈妈仍秉持着:一岁内尽量少出门的观念,认为这个阶段,只要管好吃喝拉

中国传统的育儿理念是这样的,不少妈妈仍秉持着:一岁内尽量少出门的观念,认为这个阶段,只要管好吃喝拉撒、健康安全就够了,等孩子3岁上幼儿园了,自然有的是机会适应社会。

这和国外的理念正好相反,妈妈可能在月子里就已经带宝宝去参加party,商场里、博物馆里,也经常看到小婴儿的身影。不少中国妈妈吐槽,是因为她们身体比较好,但其实有更深层原因!一些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发现,3岁前、甚至1岁前宝宝的“社会化”,都对其一生的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她们认为,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为了“社会人”。带婴儿去美术馆、商场不是去看画、买衣服,而是带TA们去尽早感受各种各样不同的“社会”。

0-6个月,那么小的宝宝怎么社会化?

1妈妈和宝宝的关系,决定了未来ta和别人的关系

出生后几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对人有“反应”了。熟悉的人走近宝宝身边,ta就会高兴;周围没人,ta可能就会哭闹,开始找人。这就是宝宝最初的社会化需求,而这时,妈妈是ta最早的互动对象。如果妈妈能够及时满足宝宝的各种需求,ta就会信任全世界、信任所有人;反之,ta对周围一切,包括自己,都持怀疑态度。所以,妈妈和宝宝的关系决定了未来ta和别人的关系。

建议妈妈:

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包括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无聊了要陪伴等。即使没办法马上满足,也要尽快回应宝宝的呼唤,比如快点出现在宝宝视线内,跟宝宝说:“妈妈在,……”

2满月后,坚持每天带宝宝外出

满月后,妈妈的身体恢复了很多,宝宝的身体也结实了一些,确保每天能带宝宝外出走走看看很重要。如果这段时期,能够带宝宝多出门,接触和家里不一样的环境和人,就为宝宝提供了多一种“社会感受”。这样的宝宝将来会更少出现社交问题。

建议妈妈:

先从家附近适宜带宝宝出行的地方开始,可以是小区花园,然后是离家近的商场超市、公园,再到美术馆、博物馆。可以选择不是非常嘈杂、复杂的环境。停留的时间可以由短逐渐变长,带宝宝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场景。

6-12个月,怎么让认生的宝宝

对周围一切“有好感”

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宝宝最爱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妈妈的怀抱……当有陌生人想要逗逗宝宝、抱抱宝宝的时候,有些宝宝会“认生”,用哭闹来反抗,这和家长平时的养育相关,比如整日都由一个照料者带宝宝,或很少带宝宝外出接触更多的人。这个阶段宝宝在努力确认自己是安全的、周围是友好、可信任的。妈妈就是要让宝宝对周围一切“有好感”。

建议妈妈:

① 不强迫孩子接受ta不喜欢的人的亲近

② 平时让爸爸或老人也多陪宝宝玩,让宝宝不是只认妈妈一人

③ 仍旧要多带宝宝外出,公园、超市、走亲访友都可以,让宝宝有机会见到、接触到、感受到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

12-18个月,分离焦虑到顶峰

顺利度过才会带着自信和爱去交往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会非常依恋妈妈,甚至妈妈上个厕所都不让,只要是离开视线,宝宝都会大哭,吵闹着要找妈妈。每次妈妈离开,宝宝都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再回来因此会感到惊慌失措。所以,这段时间,如果妈妈怕孩子哭就偷偷走,或生硬离开。宝宝会觉得“我是不是不够好,妈妈才会离开”“妈妈是不是抛弃我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带着对自己和最亲近人的怀疑成长,宝宝将很难学会自信和有爱的去和别人打交道。

建议妈妈:

① 和宝宝玩藏猫猫的游戏,比如用手绢挡住自己的脸,再从不同方位探出脸逗宝宝;或藏在窗帘后,让宝宝听声音来找妈妈,帮助孩子理解“客体永恒性”(不在眼前的≠消失不见)

② 做好出门前的缓冲和小仪式,具体方法可以看看:《警惕!妈妈出门前的这个举动,祸害孩子一生》这篇文

18-24个月,怎么让“不友好”的宝宝

学会交往

当宝宝开始蹒跚学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ta 的活动范围比原来大了很多,接触到别人的机会也多了很多。这个阶段,你可能会发现宝宝的一些“恶习”,比如打人、抢玩具等。但这都再正常不过,宝宝正在摸索尝试着“社交”。打人可能并无恶意,只是打个招呼;抢玩具只是因为在这个年龄宝宝还不能清楚的分辨出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ta看来,凡是能够看见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建议妈妈:

接纳宝宝的这些行为,适度引导。现在是宝宝与人打交道的萌芽期,不要因为对宝宝的某些“不友好”行为的过度惩罚,让宝宝惧怕和人交往

不会打招呼,可以告诉孩子怎么打招呼更好;抢玩具可以引导宝宝轮流玩或交换玩……教给宝宝用恰当的方式替换“不友好”行为,宝宝也会在交往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24-30个月,希望宝宝将来适应社会

要给宝宝立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想要适应社会生存法则,就要遵守各种规则,宝宝也要从小树立规则意识,这样ta才能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进入一个发展高峰,喜欢说“不”,这恰恰是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好时机。小时候懂得遵守必要规则的孩子,长大后更能适应社会中的大规则,才能适者生存下去。绝大多是犯罪者,都是小时候就没立好规矩。

建议妈妈:

① 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又要建立必要的规则,比如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吃饭时不能玩、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主人同意,以及一些安全意识的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等

② 父母给孩子立的规矩,自己首先要能执行,比如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至少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玩,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是关键

30-36个月,怎么让“自私”的宝宝

愿意分享

你可能会发现,这之前,你逗宝宝想要吃ta的好吃的,ta可能很乐意和你分享。但到了这个阶段,“手紧”可能是多数孩子的表现。跟同龄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更会表现出不乐意分享、小气、自私等。但这正是孩子的“物权意识”逐渐形成的时候,只有宝宝的“物权意识”(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有权利支配)被充分尊重,ta才会在获得掌控感,不会被别人随便抢走的基础上学会大方、愿意分享。

建议妈妈:

①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不强迫孩子分享,ta的玩具、食物不妨允许ta自己支配

② 通过讲故事、读绘本等方式,温和的启动宝宝的分享意识,促使孩子体会到分享中的快乐

小小宝宝的社会化

需要额外get到的3点

1多和孩子说话、讲故事,好的语言能力是社交利器

和别人交往互动就一定要说话,所以好的语言能力,是可以给宝宝社交加分的。但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有的宝宝说话早、更清晰;有的宝宝说话晚、不清晰。孩子间有些差异很正常。妈妈可以多跟孩子说话,或多给孩子讲故事,结束后和孩子简单讨论,比如问问孩子最喜欢谁?为什么?趣味性的引导孩子多说话。但妈妈不能偷懒,讲故事最好不要用故事机或早教机代劳。

2引导孩子恰当表达情绪,谁也不爱跟总发脾气的朋友一起玩

◆ 我们小区中有一位小朋友特别厉害,哪个小朋友靠近她,她就打谁,情绪非常暴躁,经常看到她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打家长,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很多家长都会嘱咐自己孩子离她远点,甚至奔走相告:“那孩子脾气坏、不好惹,让你孩子躲远点”。

90%的宝宝都不大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很正常,和宝宝大脑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有关系。但爱发脾气、情绪暴躁会成为宝宝社交中的绊脚石,需要妈妈引导宝宝摆脱它。最温和、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就是绘本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和学会一些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很多情绪类绘本都很好,比如《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可以陪宝宝一起读,并适当引导。

3别太跟性格较真,内向/外向宝宝一样讨人喜欢

◆ 我常听到一些妈妈说:“我性格内向,在社交中经常吃亏,我不想孩子以后随我,所以我得让ta外向点”……

有些父母会有“内向的孩子不好交朋友,外向的孩子人缘更好”的误区。看起来似乎爱叫人、爱说爱笑的开朗宝宝更招人喜欢,但安静、内敛、相对乖巧的内向宝宝也同样会收获不少伙伴和长辈的青睐。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各有优势和弊端,所以不必跟宝宝的性格较劲,ta是什么性格的孩子,发现ta性格中的可爱之处,发扬就好,不必强求改变。

3岁后一定要上幼儿园

让ta体会真正的“社会”

◆ 心理学家发现:未成年的猴子经常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到别的笼中,不让他们玩耍。结果,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痴呆。人类也是如此。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庭跨入社会的第一个小群体。孩子只有在和同龄人在一起游戏玩耍的时候,彼此才是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既互相吸引又能相互模仿、有彼此竞争和对抗的交往,才能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交往能力。所以必须把适龄(3岁左右)的孩子送入幼儿园,走进ta的第一个“社会群体”,体验真正的“社会交往”。

标签: 宝宝  孩子  妈妈  自己的  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yzx/41022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