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10-12 03:01:36
昨天,苹果发布了新一代产品iPhoneX。一些网友开玩笑:卖肾、卖肾还是卖肾?重要的是“真的无肾可卖了”。
为了购买各类新潮的电子产品、服装鞋包,一些大学生不惜在网贷平台借高利贷,因此卷入“裸贷”,甚至自杀。
今年9月3日,北京一名大三学生留遗书后溺水自杀,遗书中称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只怨自己太过浮华”。自杀后第二天,他的父亲收到多个校园贷追债短信电话。
如何让孩子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从小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避免孩子长大后虚荣浮华、贪图享乐?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个美国华人妈妈的智慧做法。9岁的艾米,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孩子,每年她都会和父母一起回祖国探亲。春节时,中国的亲戚都会给她发红包,有时候总金额超过了2万元。
不过,妈妈不允许她随便花钱买东西,并且做出了如下规定:在18岁成年以前,艾米若想用自己名下的钱买东西,首先要写一封申请书,申请书中要写出购买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妈妈将予以驳回。一旦申请被驳回,一个月以后才能重新申请。
iphone手机一度引发了艾米班里同学的购买热,艾米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了iphone手机,也动心了。
于是,她给妈妈写了一份购买申请,申请理由是:iphone手机的游戏功能很强大,下课后可以玩玩游戏,减轻课业压力。
妈妈看了申请书后,淡淡地说:“美国的课业量并不重,放学后也有大量时间给你们玩耍,你还需要减压吗?”就这样,妈妈果断地驳回了申请。
一个月后,艾米又写了一份购买iphone手机的申请书,申请理由是:自己容易忘事,买了手机就能将重要事情备注在备忘录里,避免忘事。
妈妈告诉她,如果需要备忘录,房间的挂历就能实现这个功能,再次驳回。
第三次申请,艾米的理由是:我这么想要这款手机,难道不能作为理由吗?
妈妈笑了笑,说:“想要不等于需要,我们所能拥有的金钱永远都是有限的,可是世界上好看的、有趣的、奢华的东西多得很,而人的购买欲望也是无限的,谁能一一买过来呢?只有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或者工作确实有帮助的东西,才是你需要的。而‘想要’不能作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这次,艾米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
后来,她再次写了申请书,理由是:iPhone手机的APP能够下载很多小软件,帮助自己学习外语,比如XXX软件,它是一个免费在线学习语言社区,能够让自己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语言。
妈妈看了申请书后,自己下载了一个XXX软件体验了几天,发现这个功能确实对学习外语有利,便批准了艾米的申请。
渴望物质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然而会把物质使用到极致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对于“需要”范畴内的消费需求予以满足,而属于“想要”范围的消费需求严格控制,留出延迟满足的时间。
妈妈之所以让艾米写购物理由,就是想让孩子明白允许消费的规则就是能够说出正当的、合理的理由。
而申请一次后间隔一个月才能再申请,则是给孩子一个思考和冷却的时间,慢慢学会分辨“需要”和“想要”。
有时候,在等待和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购物需求就会发生变化,这有助于孩子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同时避免盲目消费造成浪费。
今天的中国,正在面临一个“尿不湿时代”——
用尿不湿的孩子,跟以前用尿布的孩子有很大的不一样:当孩子长期处于舒适的状态中,感觉不到“不舒服”,他反而也没法感觉到“舒适”了。
“尿不湿时代”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无感。对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无聊”、“没劲”是他们的口头禅。
在大人看来,今天的孩子够幸福的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比自己小时候不知道强多少倍。可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却发现今天的孩子并不快乐。
原因是,如今的孩子没有了“渴望”。他们被过量的好东西淹没了,无法在“渴望”中体验“得到”的快乐。
渴望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喜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没有需要,就无所谓喜悦。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胜于金子。
而今天的孩子,没有“渴”,只有“望”,他希望得到什么,就立刻拥有什么。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渴望得到某个东西的机会,该是多么不幸啊!
这种对什么都“无感”的精神状态很可怕,尤其是当它蔓延到学习上的时候。
有个男孩学习懒懒散散,妈妈激励他说:“你考上重点中学,才能考上重点大学,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住上大房子、开上小汽车!”
这个男孩一脸疑惑地说:“(房、车)我们家不是已经有了吗?”
听教育学者卢勤曾讲过她“五十年来穿过的最漂亮的裙子”——
记得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十岁的我被选为北京市鲜花队的成员,去人民大会堂向中央领导献花。当时,家里没有钱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答应亲手为我缝制一条背带裙。我盼啊,盼啊,当我穿上那条崭新的红白格背带裙时,喜悦和感激的心情难以言表。虽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我朝思暮想后得到的,于是倍加珍惜。
卢勤的哥哥,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喜欢摆弄木工活儿,他回忆说:
“家里的刨子很难使,虽然一个刨子只要5块钱,但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不好意思向妈妈要。妈妈知道后说,你能做成就给你买。我用旧刨子满手磨出了水泡,终于做成了小提琴把,于是妈妈给我买了新刨子,当时真是如获至宝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体验过“渴望”的人,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没有的,才不会成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
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应让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给孩子留点“渴望”的余地。有了渴望,生命才有动感和动力。
2023-2024北京市非居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调整政策解读今冬供暖季期间,本市居民用电、气、热价格维持稳定,不作调整;执行
刘和平:印度特工被抓现行,美国还兜得住吗? 国士无双黄飞鸿演员表(国士无双黄飞鸿演员表电视猫) 美媒爆料:以色列一年多前就知道哈马斯袭击计划,但没有重视 蒸榆钱饭有哪些小窍门 如何做蒸榆钱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