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深度|北方干旱中苦等雨来的农民们:只要有水,我们的庄稼是一等一的好

来源: 最后更新:24-06-18 08:16:05

导读:深度|北方干旱中苦等雨来的农民们:只要有水,我们的庄稼是一等一的好,庄稼,水稻,麦子,雨水,玉米,田地,干旱天气


河南潢川县一处土壤开裂的稻田

红星新闻记者|李毅达

编辑|郭庄责编|李彬彬

太阳快落山了,风也有了一丝凉意,72岁的老于和老伴坐在家门前,十几只小鸭子围着他们转个不停。 老于头上还顶着下午去地里时戴的草帽,脸颊上满布的皱纹拧在了一起——如果再不下雨,他在旱地上种的玉米和大豆就没救了;稻田里的水稻虽然还能撑一阵子,但干枯开裂的土地也让他心里始终揪着。 这是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的一个村庄,很多农民正在经历“没有见过的干旱”。

近期,河南、河北两个产粮大省,正面临持续高温和干旱的双重“烤”验。6月14日,水利部针对河南、河北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当下,正值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的关键季节,抗旱保苗成了农民们最重要的工作。为了这些粮食能顺利成长,农民们和当地政府想尽了办法,一场能下透土地的雨成了他们最迫切的期盼。

“土里一点水分没有,旱得冒烟”

老于不识字,也不会打电话,更不会上网看天气,他只能等着看每晚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但最近他不太爱看了,因为几乎等不到下雨的消息。

老于在潢川县北边的这个村子里生活了72年,谈到种地,他显得颇有“话语权”。他习惯用阴历来计日子,春种秋收,每一个节气都如数家珍。

“五月五(端午节)是划船的季节,往年雨水大,三天两头就有雨,地里几乎不缺水。”老于停顿了一下,摆了摆手,撇着嘴说,“今年(天气)太反常,几乎天天35℃往上,下点雨地皮一湿就停了,和每天的露水差不多。从来都没像今年这样过。”


老于地里快旱死的玉米苗

6月12日,潢川县气象台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县城区及所辖乡镇和街道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并已持续十天。预计未来一周干旱天气和干旱范围将进一步发展。

据当地媒体报道,潢川县针对部分乡镇出现的不同程度旱情,积极推进农用机井建设,新建机井300余眼。全县大中型灌区共10处,其中7处已开灌,累计灌溉面积21.02万亩。多个灌区通过引水、提水等方式,积极应对旱情,保障农业用水。

此外,据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公告,6月12日起到6月30日,全县区域内拟开展人工增雨的活动。

但雨还没下到老于的村里。

老于种了近20亩水稻,以及近10亩旱地。他说,水稻暂时问题还不大,稻苗好歹已经冒了出来,尽管减产无法避免,但至少不会白忙一场。但旱地,他已经不抱希望了。

收完冬小麦之后,老于在旱地里种上了玉米、大豆和花生。因为缺水,几乎有一半的大豆和花生没有出苗,仅有的嫩绿的苗在一片灰黄的土壤映衬下,显得格外稀疏。玉米的出苗率倒是不错,但几乎大部分长出的玉米苗都在高温的炙烤下濒临死亡,叶子打着卷蔫着往下垂,表面还泛着一层淡淡的白色。

能出苗还得益于老于家的小麦收得早,那些收麦收得晚的人家,土里旱得连种子都没办法播种了。

“土里没有一点水分,旱得冒烟。”老于边说着边用双手刨起土来,干燥的土壤是灰黄色的,松软细碎,用手轻轻一捏就散了,并有烟尘随着风扬起。


老于地里干燥的土壤

村里有机井,可以用水管引水过来灌溉,但老于算了一笔账,面对那个他不大能接受的数字,他说宁愿庄稼荒在地里,也不愿意选择用机井来浇地。

在老于看来,用机井一小时要花将近30元,一亩地干旱严重的话,浇两个小时也未必能浇透。更别提如果一直不下雨,就一直需要花钱来浇地,“到最后还不一定能浇出什么成果”。

除此之外,老于还有一些别的顾虑——自家的地离机井比较远,需要连接很多段水管,连接处多了,漏的水也就多了。他想“赌一把”,“看这场雨什么时候能下来”。

今年68岁的张婶家住在潢川县南边的一个村子里,她家种的几亩水稻情况目前也不容乐观。始终没有下雨,机井也打不出水,地已经干到裂了缝,最宽的地方几乎达到了半个手掌的宽度。

“如果再不下雨,水稻可能也撑不住了。”张婶是在5月初种下的稻子,种之前,当地的降雨情况还不错,但种下去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这里几乎没有一点有效的雨水。

她还是会每天顶着太阳走几里路,到稻田里看一看,说放不下这片地和里面种着的庄稼。

幸好,天气预报显示,6月19日开始,潢川县连续4天都有可能降雨。张婶快等不及了:“希望这次雨能够下透,下透了庄稼还能有救。”

比往年矮了不少的玉米苗

6月16日,这是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近期“比较凉爽”的一天,只有35℃。

虽然头上的烈日依旧覆盖着土地,但和前些天动辄40℃的炙烤比起来,农民们至少可以在树荫里得到一丝喘息,尽管他们最渴望的一场及时雨迟迟未下。

一进入宁晋县,路旁就被广袤的农田所覆盖。这里被称为河北第一产粮大县,几乎每个村子都种植玉米和小麦,两种粮食的播种面积都超过了90万亩。

最近,宁晋县的麦收工作基本完成了,各个村里的农户都在自家收完麦子的地里上种上了玉米。地里几乎全是刚收完麦子后留下的杂乱的黄色麦茬,以及星星点点刚冒出头的绿色玉米苗。


田地里星星点点刚冒出头的绿色玉米苗

见到老张时,他正坐在家门口,抽着烟,望着面前的田地发呆。他说当天原本排到自己给地浇水,但是因为有事耽搁了,他有点担心。

十几天以前,收完麦子之后,老张在他的4亩地里种上了玉米,但因为干旱缺水,虽然露了苗,但长势始终不如人意,比往年要矮上不少。

因为迟迟不降雨,玉米苗又处在需要水来滋养的生长关键阶段,只能用机井打地下水来进行浇灌。但村里人多地也多,一口井要管五六十亩地,只能用排号的方式来确保每一家地都能得到浇灌,轮一次要等几天,时间也无法自行控制,在夜里浇水也是常事。

说到激动处,老张顶着太阳扛起锄头,带着记者走到田里,翻起了土。几天前刚浇过的地,现在已经重新变得干燥,朝下轻轻挖几下,松软的土里就只带有微润的水气,而更远处,土地已经干裂开缝。

“天气太热,太缺水,以前水量充足的时候,玉米苗长得要比现在高一半。”老张说。

成本上升也是困扰着老张的一个因素。用机井浇地需要付电费,浇一亩地需要近30元。持续高温下,几天就需要浇一次地,再加上种子、化肥等等成本,他担心如果产量未来下降,将影响今年自家的收入。

老张说,其实前不久刚把玉米种下时,自己心里就已经有些忐忑,他知道干旱天气意味着什么,但总觉得雨水很快就会到了。“往年种下玉米之后,总会有场雨下来的,但今年老天爷不下雨,但总不能看地荒着吧。”

“7亩地浇了3天半,累坏了”

今年60岁的李阿姨在宁晋县种有两亩地。烈日炎炎的午后,地里几乎没有人,蒙着粉色头巾、挥舞着锄头的她有些显眼。

4天前,轮到了她家用机井浇地,但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浇水时期,玉米苗长势不好,她不得不选择补种,弯着腰,用锄头翻开土地,把种子扔进去。

李阿姨说,前几天浇地,正赶上最热的时候,地里能有45℃左右,人热得遭不住,只能拿头巾不停地蘸水,往头上搭。“下场雨就好了,让咱农民轻松轻松,又省了钱又省了劲。”


李阿姨在地里为玉米补苗

在村民们看来,一场及时雨是拯救玉米苗的“最简单方案”——有了雨,他们就不需要额外的花销,也不需要顶着烈日、花一天的时间去弯腰浇地。

用机井浇一亩地,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如果没有机井,靠自己拉水来浇,需要的时间就会成倍上涨。

同是在宁晋县,今年70岁的老岳所在的村,是当地实施旱作雨养项目的试点村之一,统一组织关停取水井,不再抽取地下水灌溉。虽然每亩地因此有900元的补贴,但今年太旱,老岳选择自己拉水来浇地。

水是用电三轮车从自家拉来的自来水。7亩地,他和老伴两个人整整浇了三天半。他们清晨4点半就到了地里,一直浇到晚上7点,中间需要来回不停地往返拉水。幸好,浇过水后,苗冒了出来。

“不种不行,季节到了;种了不浇也不行,不下雨,没有水,苗就长不出来。”说完这句话,老岳微微弯下腰,双手一前一后垂在身前,模拟着浇水的动作说,“就这样浇,浇了3天半,累坏了。我这是在跟老天爷对着干啊。”

地刚浇了3天,土壤就干燥到几乎没有一点水气。但如果不浇水,苗基本都不会冒,和老岳同村的一户人家在他前一天种下了玉米,没有浇水的地一片土黄色,几乎看不到一株嫩芽。


宁晋县一村庄内的机井

“虽然冒了芽,但如果不下雨,一直没有水,估计再有20几天,(玉米苗)就彻底完了。但只要有水,我们的庄稼是一等一的好。”老岳说。

据新华社报道,河北省农业科技农村厅近日连续召开会议,对夏种墒情不足的地区,将及时会同水利部门做好应急引水、调水、提水、送水等工作,并利用好大功率水泵、打井机、移动浇灌设备等抗旱物资储备,增加抗旱水源,提高出苗质量。

6月18日,宁晋县水务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向上级部门申请相关的抗旱项目,目前县里的玉米种植基本可以依靠地下水来进行浇灌。

标签: 庄稼  水稻  麦子  雨水  玉米  田地  干旱天气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iaodian/452477.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