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四川:“稳产保供”的嘉陵生猪

来源: 最后更新:22-06-10 05:35:49

导读:养猪行情: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山坳里一幢白色的7层小楼静静矗立。看似普通的小楼还有一个亮眼的标签:全国第一幢楼房式种猪?

  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山坳里一幢白色的7层小楼静静屹立。看如普通的小楼还有一个亮眼的标签:全国首席幢楼房式种猪场。在这个小楼里,上千头生猪实行全封锁饲养、单层隔离,自动喂食、降温、消毒、清粪。

  楼房养猪,创新的是思路,破解的是用地瓶颈。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又是生猪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有力佐证。

  粮猪稳,天下安。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猪生产对稳定市场供应、满意消费需求、增添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大省,四川生猪的稳产保供事关民生和大局,“川猪”也被纳入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农业多奉献,如何做好生猪产业这篇文章?嘉陵区厘清思路:以建设现代绿色畜牧业为方向,以保供增收为核心,从传统养猪方式向生猪产业化发展转型。截至6月底,全区出栏生猪24.46万头,存栏生猪36.3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56万头;预计全年可出栏生猪60万头,外调生猪35万头、臃适种猪9万头、商品仔猪12万头。

  起:

  嘉陵素有养猪传统 家家户户都养猪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一头猪就是一个小银行。”这句谚语,生存在嘉陵区的老一辈农民几乎都是耳熟能详。

  嘉陵区因地处嘉陵江沿岸而得名,在这片1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养猪,更是有着尤其深厚的传统。“养猪已经成了习惯。” 年过半百、已养猪20多年的大通镇陈滩子社区村民陈家润这样形容。

  要是说这只是个人感受的话,那么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畜牧立技术员吴君的察看兴许更有说服力。1983年,吴君从西南大学畜牧专业毕业,近40年来向来从事本专业,从未换行。

  “嘉陵老百姓喜爱养猪,以为养猪有利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家养几头甚至几百头的都有。”吴君归忆,随着本地的饱和、市场的贩,当地还浮现了不少营运团队,把生猪卖至云南、贵州、河南等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废除了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购销政策的贩让不少农民感受到市场经济的魅力。而同样是市场经济,也按下生猪养殖产业的“慢放键”。

  “养猪不挣钱,还不如打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了外出务工,全区的生猪出栏量也降到了历史最低值。

  “传统不能丢,嘉陵生猪这块招牌不能砸了。”看到不断减少的出栏量,嘉陵的决心层坐不住了。吴君记得,当时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补贴和奖励力度,勉励老百姓养猪,“政策的刺激下止滑显然,有的乡镇存栏母猪就达到2000头左右。”

  有数据佐证。2009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8.6亿元,成为嘉陵农业的支柱产业,这其中生猪产业占到了畜牧业总产值的75%以上。之后10年,虽受猪周期影响短期起伏,但嘉陵生猪养殖业蓬勃发展已经起势,2019年,全区生猪出栏量44万余头,年末存栏26万余头。

  多载努力,一项项荣誉一定也随之而来。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生猪外调大县、省臃适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现在归头来想,嘉陵生猪产业稳产保供的‘弦’就向来绷紧、从未松过。” 吴君感触颇深。

  转:

  从传统养猪方式向生猪产业化发展转型

  建圈舍、买猪苗、喂粮草……散户的养殖节奏让吴君印象深刻,“可以说在早期,八九成以上的生猪都是来自农户散养。”

  但产业的发展却不允许。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注定需要养殖方式的转变,生猪产业也不例外。品种难以改良,规模难以扩大,技术难以应用,效益难以提高,小农意识下的传统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生猪产业的发展,单打孤斗更难以反抗市场风险。

  改变,迫在眉睫。陷入新世纪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指导建议、组织示范创建,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成为生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变,又是一个过程。

  从散户为主到以规模化为主的过渡阶段,又需要什么?

  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从省级层面看,四川正以川猪产业振兴为目标,引导生猪大型企业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而在嘉陵,天兆猪业5000头原种种猪场项目已在去年底正式投产,达产满产后年可提供臃适种猪5万头、仔猪7万头。

  不只是天兆猪业。东方希翼、新希翼等大型龙头企业也布局嘉陵,构建起集种猪、育肥、饲料、屠宰加工、有机肥厂为一体的生猪生产全产业链。

  离不开规模养殖专业户的参加。去年,卖了十几年猪肉的嘉陵人贾春瞄准市场,准备投资200多万在龙蟠镇长被嘴村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嘉陵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帮助做好规划和设计,配套自动控温、饮水、饲喂、清粪等系统。数据显示,目前嘉陵区共年出栏生猪50-499头的养殖专业户已超过500户。

  生猪产业的升级转型,是一场突围战,着眼必须长远转方式——

  维持养殖标准化。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去年以来嘉陵新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3个;投入1.2亿元尽成60个养殖场(户)标准化改(扩)建

  维持产业规模化。全区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11个,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大型规模化养殖场6个,规模化养殖率超过半数。

  维持生产绿色化。全域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全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养殖园与种植园比邻而居、就近消化、循环发展。全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生态循环农业笼罩面达到55.6%。

  合:

  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 一手抓稳产保供责任

  生猪养殖事关百姓菜篮子,“提好菜篮子”,端稳“肉盘子”,稳产保供的前提则是非洲猪瘟疫情考验下的生猪防疫安全。

  “自非洲猪瘟爆发以来,我们从未浮现爆发式的疫情。” 嘉陵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陶刚总结以为,从疫病爆发初期的懵懂慌张到如今的自信坦然面对,离不开三大“法宝”。

  一是建机制。强化联防联控,嘉陵实行分层分类分片管理,明确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村社干部包户,落实各层级网格员1062名,层层压紧防控责任。

  二是抓关键。狠抓关键环节和高风险区域消毒灭源工作,聚焦龙头企业、养殖场、屠宰企业等重点场所开展全笼罩、地毯式排查,加大对餐厨剩余物和生猪产地、屠宰检疫、饲料生产企业监管力度,开展“百日举动”,坚毅防止疫情输入扩散。

  三是重细节。嘉陵出台生猪养殖场消毒技术要点,分发到各个养殖场。以消毒液为例,就准备了3种,15天交织清毒一次。

  今年,四川将尽成6000万头生猪出栏任务,作为全国生猪外调大县,嘉陵发展生猪生产责无旁贷。一手抓疫病防控,一手抓稳产保供,嘉陵打出“组合拳”。

  “多亏了现在的好政策,我们养猪场才干这么快投入运营。”今年初,位于龙蟠镇的黄土山养猪场,引进了首批1000头仔猪。养猪场尽职人王梁介绍,在建设猪场过程中,除了技术上的支持,还有资金上的补助。

  释放政策红利。嘉陵针对仔猪价格高、资金压力大、养殖信心差等问题,及时出台搀扶主意,对新购种猪5头以上、仔猪3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及所有购买种猪、仔猪发展生产的乒搂户,以奖代补予以搀扶。今年以来,已兑付能繁母猪奖补资金115万元、新建生猪规模养殖场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企业贷款贴息220万元。

  精准靶向发展。针对传统养殖规模小、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嘉陵维持招引大企业、建设大园区、集聚大产业,大力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针对企业规模化养殖投入大、周期长、请求高等问题,“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合作银行+乒搂户”模式的推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可新增出栏量超过30万头。

  “全力以赴尽成年度目标任务,不折不扣保障生猪供应安全。”嘉陵区委相关尽职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动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

标签: 养猪  生猪  养猪行情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zonghe/27748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