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6-11 03:02:00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这不容易做到,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得意识到,我们那些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但它可以改变。
7秒钟没收到回应,孩子就会有受挫感!
"呵呵",这两个字,被一个网络调查评为"2013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 "哦",则在另一个类似网络调查中摘得桂冠。"呵呵"与"哦"等类似词汇,为何会如此伤人?因为,它们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你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如何回应别人向你发出的声音?这是沟通能力的基本。
很多成年人感觉到,若对方没有回应或不及时回应,自己的情绪会产生巨大波动。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客体关系心理学家们都讲到一点: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并且,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妈妈7秒不回应,孩子就有受挫感
弗洛伊德的着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不仅要回应,而且回应要及时。最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7七秒,受挫感就会生出。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甚至再也不向妈妈发出呼应。严重的“宅”,极可能都有这样的背景。
妈妈的回应,确认了孩子的存在感
这样说,可能会让人感觉到很大压力。其实,准确回应并不是特别难。一个网友讲到她的故事:
儿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脸。他疯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我对他说:嗯,妈妈在洗脸。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我他很高兴。我说:你是不是很高兴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开了。
很多哲学家表达过这一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这个故事中,其意思即,妈妈回应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确认了,于是存在了,因为妈妈在这一刻是存在的,孩子也有了存在感。
如总是有精准而及时,甚至是同时的回应,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电影《铁甲钢拳》,对这一渴望进行了最迷人的刻画。十一岁的男孩麦克斯,找到了一个镜像拳击机器人亚当,最终在拳击界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这个机器人,有一个特点,即百分百地,按照镜像的方式,精准地回应麦克斯的动作,这给了麦克斯巨大的快乐。
无回应的绝境,衍生出有问题的沟通方式
若孩子总处于无回应的绝境,那长大后会衍生出很多有问题的沟通方式。
1.报复心理
一女子和父亲吵架,愤怒之下回到房间,将门猛力带上。父亲叩门,她就是不开,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们很少回应我,让你们尝尝没有回应的感觉!
这是报复。关于这种报复心,电影《杀死比尔》中有刻画:白眉道长给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没得到回应,而后白眉灭了少林。睚眦必报,总是因太渴望获得所有人每时每刻的爱与认可。
2.被瓦解感
幼时总是生活在无回应之绝境的人,甚至会形成这种心理:精准的回应,会让他有被瓦解感。因为,幼时总处于匮乏回应的状态下,他早已弃绝了对回应的渴望,并在极有限的回应和孤独中形成了一个脆弱自我。这个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独偶尔有回应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一种惯性的平衡,但精准的回应,带着深切共情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的自我,唤起他对回应的强烈渴望与恐惧,这强烈的情绪几乎要冲毁他的自我之壳。这样的人,他们都会成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3.认知治疗几乎不可能
在无回应之绝境下长大的人,认知治疗会是几乎不可能。一来访者,长时间内,咨询中我说了什么,她甚至听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精准回应的累积,她逐渐能听到我说什么。这也是因幼时严重缺乏回应,她的自我,几乎没有将他人纳入。
每个人,他能共情别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那些安静又孤独的人,其安静即,不向别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求别人回应。同样,他们也很难回应别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静的女子说,她封闭自己,不求别人关心,也不关心别人。关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记忆是,妈妈痛苦,她逗妈妈,但妈妈板着脸没做任何回应。
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天生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这不容易做到,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得意识到,我们那些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变。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学生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