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8岁前要求孩子“安静乖巧”,对孩子成长影响?

来源: 最后更新:23-03-10 12:06:33

导读: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你却要求孩子安静,这样对孩子的童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8岁前要求孩子“安静乖巧

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你却要求孩子安静,这样对孩子的童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8岁前要求孩子“安静乖巧”,这样好吗?

案例概况:家有“店小二”

男孩豆豆今年5岁。1岁半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将他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知识份子的两位老人为了避免犯“隔代养育溺爱过度”,两位老人给孙子可是定下了不少的规矩——吃饭不可以浪费,不能把饭菜吃到外面;饮食起居要遵守“食不言寝不语”……在爷爷奶奶奶的管教下,豆豆成为了多数大人和老师口中的“好孩子”、“安静乖巧”、“懂礼”,却略显 “腼腆内向”。

四岁时,父母把豆豆和爷爷奶奶一起接到了新家。生活在一起后,妈妈开始发现豆豆有时表现出的谨小慎微、隐忍内疚与年龄非常不符,如:一次夫妻俩为了孩子上兴趣班的事,争执了几句,结果豆豆为此几天都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平时生活中,每每遇到伤心事想哭,只要爷爷一句“男孩子不要哭,有话好好说!”,豆豆就会硬将泪水含在眼眶里;在公共场合跟小伙伴追赶打闹,说话声音大了,只要奶奶一个眼神,下一秒豆豆就如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没了劲头。

面对这么一个“乖”孩子,妈妈可谓是既欣慰又心酸,希望他有时候能大哭大闹一回,可以任性一点,而不是整天留意着大人的神色行事。才5岁的年纪,叫人觉得像个“店小二”,察言观色地穿梭在一群大人中。

留一些“任性”给孩子

妈妈感觉到了孩子习惯性讨好大人后心酸,却并不真正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奔的是“让孩子更好”,而且表达方式温和耐心。可就是这种看似有情有理的教育方式,偏偏培养出了大批“讨好型的孩子”!

真正的问题,出在随波逐流的思维模式,以及用成人标准来衡量和培养孩子的方式上。要知道大人们标准下的“好孩子”,可不等于“身心健康”。另外,本身具有“讨好型人格”的父母,也是造就下一代“店小二”孩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家有“讨好型”宝贝,爸爸妈妈应该从哪些方面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家里的气氛呢?来看看你是否是这样跟孩子相处的:

“讨好型”家庭教育

潜意识中的教育理念,让许多父母往往处在“讨好型教育模式”中。例如:“你看这里这么多小朋友,谁让大人抱着走了!?”这句看似是很讲道理的教育,其实暗含的信息就是:别人的看法很重要。与此类同的说教有很多,“在学校要听话认真学习,不然老师不喜欢你”、“见到人要打招呼,否则别人会觉得你不懂规矩”……

家长可以参照以上的模式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就在这样教育着孩子。如果是,可以尝试再与孩子沟通时,尽量以帮助孩子去体验感受为主,而不是以他人的感受为标准。

克制、积压情绪

不悲不喜本就不是凡人境界,更何况是孩子。面对孩子的负情绪,家长要做的不是消灭或阻止,而是帮助孩子表达、发泄出来,再予以安慰和体量。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的哭闹行为,家长要做的不是责骂、威胁和无视,而是陪伴在ta身边,让孩子把当下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如果孩子哭闹的场所会影响他人,家长可以把孩子抱到人少一些、干扰小一些的地方,耐心陪在ta身边。这时你不需要说“不要哭了”,如果一定要说点儿什么,可以简单告诉孩子,“你难过,哭吧!”多数情况,可以抱着孩子让ta伏在你的肩上,轻拍或轻抚ta的背脊。

如果上面两点全部说中,那就不奇怪为什么家里会出个“店小二”了。那么要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做真实的自己,你应该营造什么样的家庭氛围呢?

爱一定要“无条件”

8岁以前的孩子,ta的爱是“被爱”,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是自私,只是身心发展的必经阶段。8岁以后,孩子才可能会萌发“爱别人”的观念,比如:亲手制作一幅画作送给妈妈,为妈妈洗脚、捶背……这里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大人教育或周围环境影响下,会先有这类行为,但这还不是真正地“爱别人”的认识。作为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一定要避免使自己的爱带上条件。恰当的做法是应该尽量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表现好或不好,都不影响爸爸妈妈对ta的爱,然后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或纠正。

孩子们看似年龄小,但对大人们的情绪变化有极为灵敏的反应。当家长情绪不佳或者对ta的关注不够时,孩子就会表现出过分乖巧或调皮。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将自身的情绪波动与孩子行为表现挂勾。比如:妈妈因为工作不顺心,情绪低落,回到家一身低气压,对着孩子也冷冷回避,等到孩子讨好的行为出现后,情绪也平复了,才开始搭理孩子。

表扬要有理有据

肯定孩子的话不能浮于表面,赞美孩子并不是没营养、没指向地乱夸。比如:孩子考了第三名,回家得意洋洋向你表功。过头的肯定:“太棒了!要什么奖励?”,不痛不痒:“不错,不要骄傲”;较有效的肯定:“第三名,不错,你是做了什么准备才考出了这样的成绩呢?”在这三种基调的家长肯定回应中,最后一种是符合给予自信、回避自大的效果表达。

最后,我想对爸爸妈妈们说,无论我们从小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被要求怎样表现;也无论我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一切,承受各种外界压力,用微笑掩饰一切心绪,都请给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的空间,允许他们偶尔的“放肆”。毕竟,孩子,就是孩子。

标签: 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yuer/liusui/37440.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