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浅谈彝族音乐的特点和文化)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4 10:19:21

导读:

1、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
2、赫哲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3、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代表:马头琴
4、浅谈水族民歌的音

文章目录:

1、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

2、赫哲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3、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代表:马头琴

4、浅谈水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5、彝族民歌被称之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6、猜你喜欢:

1、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是彝族的民族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是传承着彝族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形式之一,它记录了彝族民族的历史发展一传统习俗等等。彝族的民歌也各不相同。那么,大家对于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总的来说,这类民歌都有较强的宣叙性,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这类结构复杂、篇幅长大的山歌,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则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如红河州的彝族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在这种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着名歌曲《马儿快些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

在彝族,每年都有重要的、传统的歌舞表演,是彝族的特色。当男女互相表达情意之后,就会围这火堆一起跳彝族舞曲。同时,彝族民歌歌词有代代相传者,也有即兴而发的,旋律如歌似泣。如歌则优美动听,清雅悦耳;似泣则哀怨婉转、缠绵徘恻,令人神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您可能也喜欢:

最盛名的“土家族交响乐”-打溜子

拥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花帽

异彩纷呈的土家族织棉文化

土家族独特的传统婚俗“哭嫁”

2、赫哲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民族民歌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代表了那个阶段人们的民族风俗。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在赫哲族文化中,赫哲族民歌都有哪些特征呢?一起来学习下吧。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主要曲调有赫尼纳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坎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赫尼纳”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劳,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在他们特有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赫哲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就是其中瑰丽的一篇。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主要曲调有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著名的赫尼哪调有《乌苏里船歌》、《春季生产歌》;“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嫁令调中著名的有《松花江相会情歌》;萨满调的代表有《跳鹿神鸠神歌》、《跳神归来歌》、《家祭神歌》等,主要在萨满进行跳神活动时唱;朗朗上口,深受群众欢迎的伊玛堪调素经《西尔达鲁莫日根》为代表作品;白本出调,多是老太太给孩子唱的故事歌的曲调,调缓音长,娓娓动听,如《长虫兄妹》、等喜调唱欢乐之情,如欢乐的《解放后的生活》;悲调伤感忧愁,有《过去痛苦的日子》唱得令人落泪;老头调和少女调,是模仿老头和少女的声调,借以表达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的曲调。

赫哲族民歌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民族风俗,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热爱生活、向往光明的的精神风貌,可以说这些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是世人了解、研究赫哲族历史及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也真诚地希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来了解、学习和掌握赫哲族民歌,有更好、更多的赫哲族精品问世,为我国及世界的民族文化艺术做贡献。

你可能会喜欢:

解析:东乡族传统手工艺文化

德昂族独特的“冠盖式”民居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保安族语言文化

惟妙惟肖的塔塔尔族刺绣文化

3、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代表:马头琴

马头琴近些年渐渐地被很多歌手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当中,马头琴不但是在一些正式和隆重的场合可以演奏,也可以出现在民间的一些婚宴上或者活动当中。或许很多人不知道马头琴是蒙古族的特色音乐代表。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从蒙古族文化的角度一同来领略马头琴的风采吧!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马头琴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马头琴演奏的优秀曲目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牧马人之歌》、《青松》、《朝霞》、《叙事曲》、《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干杯》、《蒙古小调》、《草原连着北京》、《赞歌》、《森吉德玛》、《蓝色摇篮曲》、《奔驼》、《初升的太阳》、《回旋曲》、《万马奔腾》、《欢乐的草原》、《牧马人》、《苏和的小白马》、《敖特尔青年》、《命运》、《鄂尔多斯高原》 等。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蒙古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着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您可能也喜欢:

异彩纷呈的彝族姑娘特色礼服

彝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彝族民歌

彝族古老的婚俗文化--抢婚

彝族传奇民族歌曲《阿诗玛》

4、浅谈水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水族民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原始时期开始就已经产生,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水族民歌内容丰富,体现了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达了水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思想,也展现了一段完整的水族文化发展史。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族民歌各个时期所展现的音乐特征。

原始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

水族的原始社会时期系指从人类起源到氏族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水族音乐创作大多围绕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类起源、动植物的起源而展开。这些口头创作多用韵文体,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紧贴语言的讲唱型古歌,水语称“旭济”(意为创世歌)。

由于有了吟唱音调,较之于语言的直叙更为生动感人,加之它集中的反映了水族先民在探索自然、解释自然、改造自然的若干思想,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在创造和发展中,水族先民还塑造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继而有了相应的祭祀活动,最原始的歌舞亦随之萌生;“旭济”古歌便为群众性的聚会,祭祀场合所必唱。

“旭济”古歌(创世歌)的内容可大体归纳为三方面: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氏族斗争。

“旭济”当产于远古,是最古老的歌曲,是水族音乐的“活化石”。

封建社会时期的水族音乐(前206——1840)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里,水族人民深受奴隶主、封建王朝和领主、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世世代代过着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构成的基本点已经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慢而又不断前进,水族音乐作为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观念形态,作为时代的镜子和实践的反映,必然要受到这一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多以趋于复杂化的社会生活与阶级斗争为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里,减少了幻想的成分,一般都扣住劳动这一主题。社会的人取代了虚渺的神,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水族先民在黔、桂边境定居以后,由于较为稠密的集中聚居,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使其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明初的“调北填南”,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刺激文化的进步。

而团结和睦的民风,青年男女社会生活的兴盛,民间往来频繁,使得民间群众的歌唱活动逐步社会化,有了固定的歌唱场所和歌唱节日,以及相应的歌唱习俗,生活、生产、情爱、婚嫁、丧葬、祭祀、节日的歌唱成为水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歌曲反映的生活内容亦更加丰富。比如:生产劳动已有了分类成套的生产歌,也有了咏叹贫富悬殊不合理作品。和这种广阔的社会内容相协调,原始社会较为单一的音乐品种,也逐渐变化、发展、定型成为了社会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单歌、双歌、蔸歌、调歌等各种歌种。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地水族音乐

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三都县城,1950年1月13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水族人民做了新时代的主人。1957年1月2日,根据国务院决定,三都水族自治县宣告成立。昔日偏僻闭寨、生产落后、人民贫困的水族地区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一批取材于现实生活、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鞭挞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习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民歌纷纷涌现。

它凝聚了水族人民的爱憎,它展现了对毛主席和社会主义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时期,水族民间音乐又出现了两种新的歌种:新民歌和儿歌。

5、彝族民歌被称之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种力量,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它代表着这民族的历史以及一些传统习俗。而在彝族文化中,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彝族的民歌吧!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记录了彝民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总的来说,这类民歌都有较强的宣叙性,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

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这类结构复杂、篇幅长大的山歌,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则专用于男女社交这一特定场合。如红河州的彝族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在这种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民间歌舞活动,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脚”、“跳乐”,又因伴奏乐器不同而称为“跳芦笙”或“三步弦”、“杂弦”等。这些歌舞大都属于载歌载舞形式。有的彝族民间歌舞活动常按一定顺序变化各种舞蹈,天长日久,即形成按一定传统程式构成的组舞。这些舞蹈歌曲也常可离开舞蹈单独演唱。凡属舞蹈歌,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6、猜你喜欢:

标签: 蒙古族民歌特点  蒙古族经典民歌  马头琴音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859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