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邯郸民间文化瑰宝:磁县迓鼓(磁县传统文化)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0 10:09:00

导读:

1、邯郸民间文化瑰宝:磁县迓鼓
2、盘点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
3、桂林民间文化瑰宝:桂剧
4、民间文化达斡尔族斡包

文章目录:

1、邯郸民间文化瑰宝:磁县迓鼓

2、盘点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

3、桂林民间文化瑰宝:桂剧

4、民间文化达斡尔族斡包节

5、漳州民间文化瑰宝:锦歌

6、猜你喜欢:

1、邯郸民间文化瑰宝:磁县迓鼓

邯郸文化,邯郸是个具有深重文化气味的城市。在中国邯郸文化中的除了磁州瓷器不仅历史悠久,还有一个乐器也是历史悠久,那就是迓鼓,是中国的民族舞蹈的遗存,小编带你去了解下哦。

迓鼓也读作讶鼓、砑鼓,是河北磁州(今邯郸市磁县)汉族民间舞蹈的遗存。磁县迓鼓属于民间舞蹈,也属于打击乐器,源于古战场上的助战形式,后逐渐演变成宫廷娱乐活动,传入民间后以其具有雷鸣闪电般的气势,用于求雨贺雨,后成一种汉族民间娱乐活动。

迓鼓产生于宋代,然而根据磁县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明,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带流传。

磁县迓鼓演奏较为自由,可一人独奏,也可二人对敲,还可以众人齐擂,鼓点雄浑激烈,如万马奔腾,如雷鸣电闪,摧人振奋。迓鼓曲目原有72套,现保留二十余套。

据史书记载,迓鼓产生于宋代,然而根据磁县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击鼓俑"证明,磁县的迓鼓产生于南北朝的东魏。清末中后期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带流传,特别是磁县迓鼓流传兴盛。

迓鼓,也读作“讶鼓”、“砑鼓”,是宋代汉族民间舞蹈的遗存(《中国戏曲曲艺词典》p18)。

“迓鼓”在民间有三种含义,一指迓鼓这种乐器,二指迓鼓点(乐曲),三指迓鼓乐队。指乐队时就叫打迓鼓的。磁县迓鼓实一直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珍宝,属于民间舞蹈,也属于打击乐器,源于古战场上的助战形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宫廷娱乐活动,传入民间后以其具有雷鸣闪电般的气势,用于求雨贺雨,后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间娱乐活动。

您可能也喜欢:

佛教气息浓厚的狼山风景区

留下诸多故事的景点:濠河风景区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2、盘点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一起来贵州文化中看看。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

3、桂林民间文化瑰宝:桂剧

桂林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意蕴深厚。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民间有一瑰宝名为桂剧,它是使桂林文化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端。桂剧剧目非常丰富,唱腔委婉动人,令听的人流连忘返,不舍得回家。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桂剧有什么特色,为什么深会受人们喜爱。

桂剧是发源于桂林,流行于桂北广大城乡的地方剧种之一。桂剧的唱腔,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桂剧伴奏乐队,分文、武两场。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

4、民间文化达斡尔族斡包节

祭祀这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原始社会就存在的对信仰进行崇拜的活动,这是一个无论国界,无论民族,无论对象各具风格的文化。各民族在祭祀中的所展现的民族文化,也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斡包节作为达斡尔族的一个祭祀节日,又将为我们呈现什么不一样的达斡尔族文化。

达斡尔族的斡包节,已经具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斡包在达斡尔族中的含义就是用来祭天地、山川和神祗的祭坛。斡包朝南,用石头垒成,它在每年的6月8日,只要是在达斡尔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斡包节。这是一个达斡尔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民俗节日。

为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吉祥平安,斡包节的一般流程,就是当人们清晨来到祭坛周围,就地取一块石头,摆放到祭坛旁边,这是作为一种报到方式,属于族内清点人数的举动,如有因故不能前往者,可由家人或亲朋好友代放。

斡包选定的位置也一定是在水草肥美、林木茂盛的高地上,它堆得越高越大,预示着民族的紧密团结和兴旺发达。在斡包的中部顶端,插有松树或柳树枝,枝条上系有代表各部落的彩色布带。斡包西边的祭坛上,则摆放宰杀的牛羊头、各种食物和倒满的三杯酒。

活动正式开始后,首先是敬酒仪式:首领举起第一杯酒,带族人朝东方跪下,将酒洒在地上,叩头三次,以示祭奠祖先;首领举起第二杯酒,轻轻洒在斡包上,以告慰亡者在天之灵;首领举起第三杯酒,由空中倒洒向斡包,祈求生者来年平安吉祥。

随即,众人都要围绕斡包转三圈。先是由首领一边喊“活诺”、“活诺”(保佑的意思),一边向斡包抛撒五谷粥,接下来就由大家一起做同样的动作,祈祷神灵的保佑。

祭祀完毕,就是重要的集会。它主要包括有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首领讲述西迁屯垦戍边的历史,要求大家发扬先辈忠勇爱国的优良传统,团结努力,振兴民族。第二,安排族内今后的生产生活,解决族人邻里的是非纠纷。第三,为老弱病残、孤儿寡母捐钱献物,鼓励大家同舟共济。

集会过后,便是热闹的赛马、摔跤、射箭、打曲棍球等传统体育活动。到了午后,众人围坐在草地林间,品尝美味佳肴。琴声响起,男女老少尽情唱歌跳舞,直到傍晚时分才结束。

斡包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留传统祭祀习俗功能的同时,融入了特殊历史条件、特殊生存环境下所产生的新的内容,尤其是纪念西征屯垦戍边的内容,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效果。

因此,现在的斡包节又被称为西征节。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每年一次的斡包节就是对历史口口相传的重要场所和机会,无论大人、孩子,谈及自己民族的来历都如数家珍。也正是因为如此,先辈西征屯垦戍边的悲壮而辉煌的业绩,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达斡尔人,成为达斡尔及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5、漳州民间文化瑰宝:锦歌

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许多都是来源于地方,因为在地方由于具有不同的气候、纬度和地域条件的不同,人们为了生存主动适应环境,从而造就不同的文化,漳州文化就是根植于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独特的方言更是为地方戏曲增色不少。

漳州锦歌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原名“杂锦歌”,“锦歌”是通行的简称……锦歌的历史悠久,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清中期盛行,四十年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

锦歌与泉州南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728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