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5-09 12:29:39
1、京族文化的民族性与海洋性
2、京族的风俗与京族禁忌文化
3、极具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饮食文化
4、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是同个民族吗?
5、独具民族特色的京族民居文化
6、猜你喜欢:
京族是我国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唯一在海边生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各族自治县。京族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不仅有着海洋文化的广博包容性,且有着特色民族文化的地域传统性。下面带你了解京族文化中的民族性与海洋性特色。
一、京族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为2.25万人,其中广西有2.01万人,占89.37%。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曾使用和借用汉字创造的喃字,但没有完整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粤方言)和汉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即明代正德年间由越南涂山、春花、宣安、花丰、瑞溪等地漂流而来。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抗法斗争。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唱歌的节日。因地区不同,举行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期间,全村欢聚一起,通宵歌舞,并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动。
京族迁到中国的“京族三岛”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兼顾盐业、农业,以及边境贸易、海水养殖、旅游等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
您可能也喜欢:
属于宝岛台湾的族群“高山族”
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
德昂族最重要的宗教节日是什么?
独特的基诺族传统采集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禁忌,有些是源于宗教信仰,而更多的是因为人们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这过程中,京族便产生了很多的禁忌,形成了独特的京族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京族禁忌同京族社会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广泛存在于京族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的各个方面。诸如渔网放在海滩上,忌人从上面跨过;新造而尚未入水的竹筏,忌人坐在上面。
胶新网时,忌别人走近来交谈,否则认为会因此而捕不到鱼;抬网出海,下第一网时,忌碰见女人;请人装渔箔时,忌煮夹生鱼、煮焦饭;建造房舍,要择吉日,否则认为会遭到天灾人祸;忌住不按照传统规矩修建的房屋,有“宁置败家田,不住败家屋”的说法,即使这种房子建得富丽堂皇,也无人敢住;忌在天黑之后向别人借钱;逢初一、十五忌借火。
孕妇怀孕期间,忌移动床铺,忌入哈亭,否则,认为生下来的孩子会歪嘴;在船上忌将碗碟倒置,忌双脚垂在船外,忌坐在船头烧香的地方;忌夜间在树林里吹口哨或唱歌,认为如此会招来鬼魂,摄去人们的灵魂。
京族的许多禁忌,源于谐音,“焦”与“礁”同音,出海触礁不吉利,煮饭做菜皆忌烧焦。“油水”和“游水”同音,出海要游水说明出了意外事故,因而不说“油水”,而改称之为“滑水”。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随着京族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京族的禁忌习俗亦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某些禁忌已经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有些甚至是消失了。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着大海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他们主要从事海洋业,饮食习俗上与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么,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饮食习俗吗?小编收集了一些资料,想知道的话,一起来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饮食文化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
过去京族人一般以杂粮为主食。杂粮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狗尾粟、鸭脚粟等。把玉米磨成粉状或碎粒(红薯、芋头则切成碎块),再掺进少量大米熬成一大锅稀粥,一日两餐或三餐,很少能吃到大米干饭,生活是极为困苦的。然而,他们却在饮食习俗方面有许多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而且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
1.糯米糖粥
京族人普遍喜欢甜食,特别喜欢糯米糖粥。其煮法很简单:将糯米淘净水煮,至将熟时,加糖再熬,至米烂水有胶质即成。若煮得好,那糖粥亮晶晶、甜润润、香喷喷,很是诱人。逢年过节,京族人都要吃糯米糖粥;祭神祀祖最不可少的祭品也是糯米糖粥;平时家中来客,主人免不了要捧出糯米糖粥来招待,要是一时拿不出,也会将就一下,来一碗红薯糖汤、粉丝糖汤或绿豆糖水。
2.“风吹糕”和“白糍糕”
这是京族颇有风味的一种传统的粮食制品。“风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发胀后,水磨成稀粉,然后用勺子舀到直径40厘米左右的篾托(现已多用薄铝制成)里,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干后置于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经过烘烤,它变得又薄又轻,几乎像透明的薄膜,风吹即飘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亲访友的上好风味食品。“白糍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滤成半干,然后搓捏成一个个如鸡蛋大小的汤圆,内包糖馅,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边守岁边做好煮熟,待新春到来时,先用以供神祭祖,后拿来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长寿,偕老白头如“白糍糕”。
3.鲇汁
又称“鱼露”,是一种味道鲜美的上等鱼汁调味品,每年农历3—6月进行生产。其制法是:用一只洁净的大瓦缸,缸底凿一小孔,嵌入一根装有塞子的导汁管,缸内垫一层稻草或沙包作为过滤层,然后把洗净的鲇鱼(其他小鱼次之)和盐巴,按3:2的比例,一层鱼一层盐地叠入缸内,装满后压平缸面,并加盖密封。经一星期后,将导汁管的塞子拔开,缸里的鲇汁就涌流出来了,每缸可分三次采汁。
您可能也喜欢:
东乡族圣纪节的习俗与文化
独具民族特色的门巴族建筑文化
惟妙惟肖的乌孜别克族舞蹈文化
极具特色的乌孜别克族语言文化
京族在中国来说是个少数民族,而且是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各族自治县。对于越南则反之,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那么我国京族和越南京族是否是同一个民族呢?他们有着怎样的关系?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下京族文化吧。
在50年代初期,京族曾称为“越族”,巫头、内心、澫尾三岛曾分别建立越族自治乡。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78年12月25日改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今又改称防城港市,并升格为地市级)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她的先民在秦汉时代属南越国,后归交趾郡,与骆越有某种亲缘关系。而就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来说,其祖先乃是十六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不到500年的历史。
1951年中央访问团联络组曾深入京族地区调查访问,并写出《防城二区巫头、澫尾、山心越南族概况》,文中写道:“据老辈传说,越南人(即京族——引者)原先住在越南的桃山(即涂山——引者)做海为生,大概10多代前,刘、阮两姓在海上打鱼,赶着一群大鱼来岛上,当时岛上没人住,荒草树木,虎兽很多,越人见此人少,打鱼做海容易,即住下来。其后刘、阮两姓又回桃山邀来黎、李等姓同来做海,此后子孙繁衍,有了这么多人。”
1953年中南民委及广西民委又曾对京族的社会历史进行联合调查,记述的材料更为翔实:在巫头、山心、澫尾三岛,京族共有25个姓氏,各姓群众都公认刘、阮两姓迁来得最早。1958年,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调查材料(当时防城划归广东)也说:防城境内京族共30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占20%,阮、黄、吴、苏、武五姓次之,共占41%,来得最早的刘、阮二姓已有16—17代,来最晚的裴、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一般为9代左右。诸姓京族分别从越南涂山、清花、宜安、花丰、瑞溪、芒街、万柱、角白等地迁来。
1953年中南民委和广西民委联合调查时,曾在“三岛”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材料所提到的年份,与上述的口碑材料所说的迁来时间是大体相符合的。说明京族的祖先迁入中国防城定居,当始于十六世纪初叶1511年左右,尔后又不断地陆续迁来。
京族之所以在十六世纪初叶开始陆续迁来中国,其原因可能是与当时越南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后又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有密切关系。据有关历史记载,在“洪顺”(1509—1515年)前后的数十年间,越南封建王朝为争夺帝位,互相拼杀,变乱不己,朝政腐败不堪,从而导致社会长期混乱,人民饥馑流离,农民起义此伏彼此。1527年以后,越南又相继进入“南北朝”、“黎皇郑主”、“郑阮分争”、“西山农民起义”等战乱时期。
此外,法国殖民势力大举入侵,直到1883年竟逼迫越南承认其为保护国,1885年逼迫中国清政府放弃对越南(当时称“安南”)的保护,承认其为越南的保护国。这样,越南便沦为法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越南各族人民随之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而在北部湾畔的这座中国荒岛来说,自然就被一部分饱受战乱之若的京族人民视为避难维生的乐土了。
京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其中之一,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也是越南人组成的主体民族。京族人的传统民居原本是“草庐茅舍”,后转变为“长石条瓦房”。他们的民居体现出了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一起来瞧瞧吧!
京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
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一座座石条房四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中国回族的起源
全面解析:汉族的风俗习惯
浅谈蒙古族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青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答案
标签: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 帮学生化妆帮同学化妆最高日入近千?浙江大二女生冲上热搜,彩妆,妆容,模特,王
2023吉林省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政策解读 2024张杰上海演唱会启东直通车专线时间+票价 马龙谢幕,孙颖莎显示统治力,林诗栋紧追王楚钦,国乒新奥运周期竞争已启动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 全世界都被吓了一跳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