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南宁“上刀山下火海”文化,惊呆了!

来源: 最后更新:23-05-08 08:17:41

导读:

1、南宁“上刀山下火海”文化,惊呆了!
2、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文化
3、南宁的历史文化以及起源
4、颇具特色的南宁打

文章目录:

1、南宁“上刀山下火海”文化,惊呆了!

2、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文化

3、南宁的历史文化以及起源

4、颇具特色的南宁打磨秋文化

5、南宁文化:南宁饮食特色

6、猜你喜欢:

1、南宁“上刀山下火海”文化,惊呆了!

“上刀山下火海”这个词我们经常用来比喻要完成某一种使命的困难程度极高,需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但是你知道吗,“上刀山下火海”其实也是南宁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宁文化,来看看不可思议的“上刀山下火海”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下火海”是表演的勇士光脚板直接踩在通红的火炭上,火花飞溅;接着用双手捧起火炭洗脸,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的洗礼”;最后将一段粗铁链丢入火中,烧得半红,然后用手挽住翻动玩耍,表现一种渺视尘世间各种约束的勇敢精神。火光把他们的脸膛和全身映得通红

2、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文化

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不一样,所以所使用的方言也有所不同。我国存在着许多种不能互相通话的语言,所以各地区彼此之间互相不能理解对方的方言也是情有可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南宁文化,了解一下南宁地区极具特色的南宁语言吧。

南宁话,使用范围是南宁市及周边地区,属粤语邕浔片,也是邕浔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

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的古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市、宁明县、桂平市、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南宁话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

邕浔粤语的代表性口音实际上已迁移到古称“浔州”的桂平市。现在也有相当多人忧虑南宁话事实上已经变成死语。

和南宁粤语的状况相似,存在于南宁市区江南的平话,也同样濒危。

与其他方言濒危的城市不同,南宁市政府至今没有任何官方的挽救承诺和实际措施。相反,南宁市官方通常将南宁市定位为一个“推广普通话先进城市”。在任何公众场合都尽力避免任何方言的出现(包括市区粤语和江南平话)。《雪狼湖》在南宁上演时,仅仅上演国语版本。

猜你可能也喜欢:

冬至潮汕谚语大盘点

颇具特色的哈尔滨语言文化

杭州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多大?

独具地域特色的哈尔滨冰灯文化

3、南宁的历史文化以及起源

这里有着一段弥漫了数千年烽火的悲情长河;这里有着鬼斧神工,充满神奇造化的自然风物;这是一块曾经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这里有着布满历史烟尘,皆是千年文明遗痕的人文景观,下面就请跟着小编我来看看南宁文化的历史以及起源。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始皇帝二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州郡县制。西汉元鼎六年(前110),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平定赵信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朱崖等9郡,南宁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

三国时,南宁属吴国辖地。吴把领方县改名临浦县,并从原属交州改属广州。这样,南宁便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说为隋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另-说为西晋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下同)。

南朝时,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先后更替,南宁隶属郡县均与东晋相同。隋统-南北朝后,开皇十八年(598),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县,州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外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永徽(650-655年)后,以广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宁)、容州(治今容县)及安南五州隶岭南五府经略使,名岭南五管,以广州刺史充经略使,驻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治所设在广州;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统辖原属邕管(统管邕、横、贵、宾四州)、容管(今容县)、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这就是说,这就是说,南宁在唐朝时已成为省级治所。

五代十国时,南宁为南汉国地,仍属邕州,归楚。

4、颇具特色的南宁打磨秋文化

巴尔扎克曾说过:“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对于文化来说却是不一样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心,但是有不变的文化,下面就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南宁文化打磨秋。

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着民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南宁满城皆绿,四季常青,有“绿城”的美誉。南宁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打磨秋

有一个很美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大旱不雨,庄稼无收,人们陷入恐怖和绝望之中。有两兄弟想出个办法:用木头做成磨秋,荡到天去,求老天爷开恩。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感动了苍天,普降甘霖,但兄弟两因过劳而死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节日时打磨秋。

打磨秋时,横杆上两端各有1人或两人,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凌空翻滚如空中飞人一般,既惊险又优美。这种活动,彝族叫“磋磋”,汉语称“打磨秋”。

你可能还喜欢:

丰富多彩的无锡锡绣文化

盘点无锡历史名人都有谁

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

上海冬至有什么习俗,你知道吗

5、南宁文化:南宁饮食特色

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饮食特色,这都是祖先们传承下来的。尽管南宁建城时间不长,但在岁月沉淀下来的美食依然熠熠生辉。南宁可算是吃货们的天堂。那么,南宁饮食有哪些特色呢?一起来南宁文化中看看。

南宁壮族的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其它杂粮和鱼肉菜类为辅。唐宋以后,南宁的家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水稻和经济作物和栽培逐步赶上了江淮地区。故当时人称赞说:“鱼稻有如淮石,溪山宛类江南”。

早粥晚饭——早、午餐多吃粥,辅以其它杂粮,菜肴一般简单,常以青菜、酸菜、干萝卜、辣椒类佐食。晚餐普遍吃米饭,菜肴也较好些。鱼、肉类亦多在晚餐进食。

平时吃素,节日吃荤——日常以素食为主,逢圩日进城才买回些猪、牛肉尝尝。节日和喜庆之日必荤食,扣肉、白斩鸡、鱼丸为常备之菜。节日习惯;春节杀鸡,中元节杀鸭,夏至吃“鱼生”,冬至吃狗肉。现在壮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菜肴也逐渐打破旧的食谱了。

壮族人喜欢米制品——以籼米、糯米加工而成的食品多在农闲或节日期间制作,其品种依不同季节而异。春节期间用糯米制作年糕、粽子、汤圆;三月清明用糯米制作糍粑、五色糯饭;五月端午节用糯米包凉粽;年三十除夕则制作大肉粽、年糕、粉利、米花糖等。

南宁汉族的饮食习惯和壮族人饮食基本相同,以大米为主,以玉米/面/薯/芋类杂粮为辅,一日三餐,注重晚餐。但其生活水平一般略高于邻近的壮族,而城内的生活条件又优于乡村。

南宁城内的菜肴属粤菜菜系。清淡为主,讲究鲜/嫩/爽/滑;口味上,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菜肴的品种较多,按季节而变化。

粉利——是南宁的传统食品,始于明末清初,己有几百年历史。如配以其他佐料,可制成香味俱全的各式粉利和粉利汤,花样数十种,既可作菜肴,也可作主食,还可用粉利切片下火锅,别有风味。每年临近冬至,粉利陆续上市,到翌年农历二月底三月初进入尾声。除夕之夜,城内人常取其“利”字的吉意,把它作为“压岁”食品或馈赠亲友。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6510.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