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保安有什么歌)

来源: 最后更新:23-04-21 10:24:03

导读:

1、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
2、唯美的保安族“花儿”文化
3、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文化
4、保安腰刀:保安族禁忌

文章目录:

1、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

2、唯美的保安族“花儿”文化

3、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文化

4、保安腰刀:保安族禁忌文化的命脉

5、动听的苗族音乐文化

6、猜你喜欢:

1、动听的保安族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能够代表人的内心,而民族音乐更能表达出民族特色。少数民族的人都能歌善舞,他们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对未来的憧憬,创造出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对于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保安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保安族的传统音乐 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以汉文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长吹奏丝竹乐。

保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自治县等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个“西域亲军”的蒙古人后裔,逐渐在语言、传统文化习俗乃至音乐上与当地的回、东乡等民族相趋同,具有较强的多元混生特色。

保安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其宗教音乐基本与回族宗教音乐相同,主要是伊斯兰教的诵经调。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也有少量乐器如与东乡族相同的吹管乐器“咪咪”,以及我国传统乐器如笛、锣、鼓、钹等。

“花儿”是保安民歌的重要品种,因属山歌并多唱情爱类内容而被当地归于“野曲”一类。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需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节拍大都以三

拍及其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元》、《高山上的一盏灯》等,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这一特点是由语音重音位置决定的,也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保安人酷爱“花儿”,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保安“花儿”的歌词多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语言生动活泼,比喻贴切风趣。多用汉语演唱。但衬词、借词也常用藏语等演唱。歌声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转动听。如:“白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棉毡,保安人的生活比蜜甜,党的恩情似海无边”。

“宴席曲”,顾名思义,是保安族人民在婚礼宴席间唱的歌曲。其歌词动听,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边舞边唱 ,深受保安人的喜爱。保安族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来闹婚宴。此时,青年们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围着火堆,由几十 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观众也随着节拍和之,使本来就喜气洋洋的婚礼之夜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宴席曲有传统节目,亦有歌手们即兴而唱。如一首传统宴席曲:“月亮儿上来亮上来,啊呀亮呀上来,今晚的东家是有福的人,摆下的宴席火一样红,恭喜呀,恭喜大恭喜,拿上一包茯茶来恭喜,庄子上的青年都到齐,送东家一段宴席曲”。保安族人唱宴席曲不分辈份,在热闹的新婚之夜,全村凡能行动的都到新郎家去听去唱宴席曲,分享主人 家的欢乐和幸福。

除了以上歌曲,保安族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用的民歌还有很多。比如,与当地汉族劳动号子相近似的打夯号子、连枷号子、拉木号子等,其中以打夯号子最常见。人们生活中随口可唱的娱乐性小调,如《四季青》《五更哭》,各种酒席场合中唱的酒令歌或酒曲,如《尕老汉》《数麻雀》《清清亮亮一杯酒》,为孩子们所有的短小活泼的儿歌,等等。这些内容丰富、品种多样、风格杂糅的民间歌曲,为保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增添了许多色彩。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其艺术之花艳丽别致,风格独特的保安族花儿、曲调高亢婉转的打调、风趣幽默的宴席曲、热情奔放的舞蹈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2、唯美的保安族“花儿”文化

保安族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他们能歌善舞、擅长吹奏丝竹乐。在保安族文化中,歌曲文化也占了其中之一,当地人们运用自身的智慧,再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创造出许多的歌曲和舞蹈,而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就是“花儿”。对于保安族的民歌“花儿”你了解多少呢?想知道更多内容就一起来看看吧。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采用汉语演唱,分花儿与宴席曲两大类。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需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

节拍大都以三拍及其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元》、《高山上的一盏灯》等,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这一特点是由语音重音位置决定的,也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保安人酷爱“花儿”,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保安“花儿”的歌词多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语言生动活泼,比喻贴切风趣。多用汉语演唱。但衬词、借词也常用藏语等演唱。歌声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转动听。如:“白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棉毡;保安人的生活比蜜甜,党的恩情似海无边”。

除“花儿”外,民间小调也颇受欢迎,十分流行。小调一般多在新年或喜庆吉日时演唱。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控诉封建礼仪的,也有歌颂新社会和爱情生活的。如《四季青》:“春季里什么花儿香?牡丹花开园中香,花红柳绿天晴日又暖,小妹妹同哥去散心,年龄才十八,我的大眼睛,哥哥把妹妹领上了行。

夏季里什么水儿清,山泉的流水四季青,花红柳绿油菜花儿俊,小妹妹同哥去散心,年龄才十八,我的牡丹花,哥哥把妹妹不忘下”。

3、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文化

在保安族众多的文化中,佩带腰刀也成为了他们的特色之一,保安族的腰刀具有非常浓重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从保安族腰刀上的纹饰可以看出他们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对于保安族的腰刀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保安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现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着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

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几下子,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铁屑飞溅。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吧!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4、保安腰刀:保安族禁忌文化的命脉

保安族人民是一群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英雄儿女,他们也是常年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人民,刀也是象征着民族精神和勇敢的象征。在保安族腰刀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它既能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也能体现出男儿本色。下面的保安族文化为您带来保安族的腰刀文化。

聚居于大河家镇甘河滩、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制刀,所产刀具锋利无比,构造精巧、式样考究,工艺独成一体,称“保安腰刀”,它与藏刀、蒙古刀齐名,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2006年,保安腰刀的锻制技艺被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传,清咸丰年间,保安族人辗转迁徙途经青海省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处学到打刀技术。当时制作的腰刀式样简单,质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安族在大河家定居后,掌握了刀刃加钢技术,改进制作工艺,质量逐渐提高,式样日趋完美,打刀业成为保安族的主要手工业。

保安腰刀由刀身、刀把和刀鞘组成。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保安腰刀的刀柄,多由细腻光滑的铜片、铜条、黑白色牦牛角、彩色塑料,透明柔软的有机玻璃、银焊、赛璐珞等材料叠合镶嵌。打磨后,便光滑亮丽、精美绝伦,犹如彩锦,被称为“什样锦”,这是保安腰刀的最具特色处。刀鞘多用黄铜或白铁皮打成外壳,内装木芯以保护刀刃。

在锃亮的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便于区别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标志性图纹,纹饰精细,图案古朴。比较着名的腰刀有“什样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其中最漂亮的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则推“波日季”,有关“波日季”腰刀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从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方美丽富饶,人畜兴旺。忽然,有一年出现了一个魔鬼,隔三差五魔鬼就下山到村子里掠取姑娘,人心慌慌,不敢出门。血气方刚、见义勇为的铁匠哈克木,手持钢刀前去山洞与魔鬼搏斗,任凭他举刀猛砍,总伤不着魔鬼。

后来,有一位白胡子阿爷给他托梦说:“有一种叫“波日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对面山上有个天池,天池西边有棵老树,你按照此树的叶子打一把腰刀,并记住在刀面上要凿上有树叶的图案”。哈克木遵照白胡子阿爷的话精心打制了波日季腰刀,最终杀死了魔鬼和毒蛇。

5、动听的苗族音乐文化

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是搬家还是旅游,想要了解这个地方,就要从当地的文化特色入手。那么如果你来到了苗人聚居的地方,该怎么办?苗族文化饱经岁月,其中动听的苗族音乐,又最能展现当地民风特色。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

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以贵州黔东南的台江、雷山、凯里等县所流传的飞歌最有代表性。飞歌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声。每于劳作间歇常由2人放声高歌,女用真声、男用假声演唱。在黔东南还分男声飞歌与女声飞歌两种。

在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苗族古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男女双方参加对歌的同伴,既当参谋,又为自己找对象。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

芦笙是苗族人非常喜爱的乐器。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从此,苗家有了芦笙,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6、猜你喜欢: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211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