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古代中国人吃什么肉(古代百姓吃什么肉)

来源: 最后更新:23-04-21 02:05:18

导读:

1、古代中国人吃什么肉 从牛羊到猪肉
2、中国古代著名隐士有哪些
3、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
4、最早的中国古代

文章目录:

1、古代中国人吃什么肉 从牛羊到猪肉

2、中国古代著名隐士有哪些

3、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

4、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5、中国四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6、猜你喜欢:

1、古代中国人吃什么肉 从牛羊到猪肉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鸡、鸭、鱼、肉,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不过在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古代,人们往往很难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会有人盼望过年,因为能暂时脱离“三月不知肉味”的清苦,尝一尝只有年节才有机会吃到的肉类。那么就让饮食文化为你介绍,古代中国人吃什么肉。

古代以牛羊肉为上等肉

在我国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并非是高大上的食物,只有牛羊肉才是上等肉,正所谓“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先秦时期,牛羊肉是高大上美食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的祖先就懂得驯养“猪马牛羊狗鸡”等六牲来获取肉食。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食物,《礼记·王制》就曾这样记载过:“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从排名上看,牛羊就在猪之上,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是和肉食的珍贵程度有关,牛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在很多朝代是不允许私自杀牛的。到了汉代的时候,牛就已经被立法保护起来了,当时的朝廷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如果杀了怎么办?对不起,是要给牛偿命的。到了唐宋时期,除非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才可以剥皮售卖或是自己吃用。

正所谓是物以稀为贵,牛肉自然就在当时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唐宋时期,牛羊肉仍是主食

这种从先秦时期就养成的饮食习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在唐代著名的烧尾宴上,菜谱是这样的:通花软牛肠、光明虾炙、羊皮花丝、雪婴儿(豆苗贴田鸡)、仙人脔(奶汁炖鸡)、箸头春(烤鹌鹑)等等,这其中牛羊鸡鹌鹑都有,甚至还有青蛙,唯独缺少猪肉。

到了宋朝时,由于对牛肉的禁食,羊肉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一开始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宋真宗时御厨每天要宰350只羊,仁宗时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了猪肉,但御厨一年消耗的羊肉是“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是“4131斤”,还不及羊肉的一个零头。

正所谓上行下效,所以从官员到民间,羊肉就开始成为了当时人们餐桌上的头等肉食。

宋代,普通百姓始吃猪

虽说当时猪肉仍旧不是士大夫阶层的主要肉食,或者说猪肉仍然是低档的肉食,可到了普通百姓那里,猪肉就是主食了。《东京梦华录》称,每天有上万头猪被贩子们从四乡收购送入东京,无数的猪肉摊贩,无数的屠夫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真正让猪肉沾上点贵族气息的,还是苏东坡。当年他在杭州任职期间,为了治理西湖要解决民工的吃饭问题,创造性地发明了“东坡肉”。

明清时期,猪肉开始逐渐流行

《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说明此时的猪肉已经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了。不过在民间,猪肉的盛行程度仍旧不及牛羊肉。

据北京的物价显示,万历五年,牛肉的价格是0。013两纹银/斤,而猪肉是0。018两纹银/斤;到了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了0。02两,而牛羊肉还是只需0。015两。所以说此时,牛羊肉仍旧比猪肉更加普及。

到了清朝,猪肉终于实现逆转,成为了汉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已经将猪单独列为《特牲单》进行叙述,这其中与猪肉相关的菜肴就有43道;而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虽说猪肉在饮食习惯上已经成功逆转,但却依旧无法撼动牛羊肉的高贵地位。当年,英国人打到北京城时,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前去与他们交涉,在会谈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贡使的老规矩给他们送吃的,这其中包括20头阉牛、200只羊及诸多鸭和鸡,一两千个鸡蛋,唯独没有一头猪。

2、中国古代著名隐士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经常遭逢天灾人祸,进入动乱的年代,这种时候往往有贤人出世救济天下,而天下太平时这些人都选择归隐,所以被称为隐士。那么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古代著名隐士有哪些吧。

许由

许由(生卒年不详),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道家前身。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县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庄叫颍南,许由村在颍水河北面,颍南在颍水河南面,颍南因此而得名。

巢父

传说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今属山东省),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庄子

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不明),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寇,又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3、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至于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是哪一个,且听下文解析民族文化。

最早的姓氏:姬、姜、妫、姒。

中国最早的姓无从考究。况且上古时期姓氏观念不是很明确,有可能部落称号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

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着《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二、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三、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四、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五、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六、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七、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八、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九、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十、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并且随着岁月在不断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姓氏。例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百家姓》是公元九六零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四百零八个,复姓三十个,一共四百三十八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五千个,但是实际常见的,只有一千个左右。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一九七七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百分之四十,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百分之十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百分之十。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4、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所谓历法,即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一种法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历法就为你介绍,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问: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什么?

答:最早的中国古代历法是夏历。

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也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传说是在夏朝时候创立的历法,原先的历法规则在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中已经轶失。

按照一些古籍上的记载,夏历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夏历的特点,一是以寅月为正月,二是采用“定朔法”,即是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夏历也因为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

以寅月为正月,也是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主要的不同,古人将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1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正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0月),也就是说,夏历的三月即殷历的四月、周历的五月,而夏历的正月,又被称为“夏正”。

我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民间都采用“夏正”。而现在有些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现在被称为夏历的中国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沿用的是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只是其中沿用了汉朝开始使用的“夏正”而已。

5、中国四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国陆地面积广阔,整个陆地跨越了多个温度带,所以一天从中国的南方到北方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由于地形和天气的影响,中国的草原资源相当丰富。你知道我国的四大草原是哪几个吗?下面一起去城市文化中看看吧!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的最北端,北部靠近中国最北的村镇漠河,西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未经人类工业文明的洗礼,具有原始且古老的自然风貌,以及中俄、中蒙边境异域风情。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5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伊犁草原

伊犁草原,又称为那拉提草原,还称为空中草原,伊犁草原,天山山脉的中天山及其山间盆地,其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开口迎接西来湿润的气流,成为荒漠区中风景这边独好的“湿岛”,促成伊犁草原完整的垂直带谱发育。它从高至低依次分布着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样性十分丰富。

伊犁草原广泛分布的草原土墩墓、神秘多彩的伊犁岩画与粗犷风趣的草原石人,堪称伊犁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观”。

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高寒草原,这片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倾斜,西高,中平,东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

6、猜你喜欢:

标签: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是什么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1794.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