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

来源: 最后更新:23-04-20 08:02:18

导读:

1、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
2、土家族服饰特点,从上到下皆不同
3、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4

文章目录:

1、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

2、土家族服饰特点,从上到下皆不同

3、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4、土家介绍 土家族民族服饰特点有什么

5、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6、猜你喜欢:

1、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

每个民族的习俗不同,在结婚时候需要用到的东西也会不同,特别是在服饰上,结婚的时候,总是需要打扮得隆重而且大方又要很好看,接下来土家族文化,让小编带你了解土家族人婚礼时的服饰特点。

土家族男子结婚服饰

男子头包青丝或青布,白布帕2至3米,包成人字路,没有完全盖住头发。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土家族服饰”,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

土家族女子结婚服饰

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无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够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无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2、土家族服饰特点,从上到下皆不同

每一个民族的穿着打扮都会不同,所以每个民族的打扮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小编就想带你来看看土家族文化中,他们日常的服饰特点是什么,听说从上到下都会不同?一起来看看。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

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3、土家族赶年节,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土家族既有和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也有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赶年节、六月六等。

那么土家族文化中的赶年节是什么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过赶年”即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是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7年),真值年关将近,朝廷传来圣旨,急调土司地区土兵赴苏淞协剿倭寇。军令如山。计算路程,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使这些马上就要离开家乡、开赴前线的土家官兵过了年再走,各路土司王商量过后,觉得提前过年。后来,几路官兵如期抵达东南沿海前线,并立下赫赫有功。土家人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每逢过年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与“过赶年”相关,因为提前吃了年关饭就要上前线打仗,吃饭的人多,所以用甑子蒸饭。从此,土家人过年时不管家伙总人多人少,家家户户有用甑子蒸饭的习俗。

桑植土家族和永定区茅岗一带的土家人杀年猪,则有盖蓑衣的习俗。相传某年年关将近,山寨贫困百姓还没有过年米、过年肉,眼见土司头人家中红灯酒绿,寨内青年悄悄将头人家的一头肥猪抬回山寨杀了,还没来得及开膛破肚,头人带人挨家挨户搜查来了。大家急中生智,将死猪抬上床铺,盖上蓑衣,假意装“死人”,床边围了好些人假装含悲哭泣,骗过了头人。从此,杀年猪盖蓑衣就成了一方习俗。

土家族聚居的山寨,年事活动主要有打粑粑、做团馓子、插柏枝、贴钱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送亮、拜年、闹元宵等。除夕,兴炖猪头肉,蒸压甑饭,做“合饭”寓意合家吃“团年饭”;夜晚围坐火坑守岁,叫做“坐年成”;黎明时,争先开门鸣爆竹12课,闻其响声以判断各月光景的好坏。头年嫁出去的女儿,必须接回来“团年”。“团年”后女儿女婿再赶回夫家“团年”。过年也有一些要求和禁忌: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必燃大火,火旺表示财旺人兴;年火蔸不准脚踩和用火钳敲击,以免惊走火神;其中有一根卧火蔸千万不能熄,熄了火就会产生断香火的不好兆头。

过年时不许吵口,不许打骂小孩,不许打破碗。吃年饭时不许泡汤,否则第二年上山干活会经常淋雨,还会垮田埂。大年初一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不串门。正月头三天妇女不拿针线,否则这一年都不吉利;不扫地、不向外泼水,扫了、泼了会扫去、泼去财路。大年初一,吃早饭时听到阳雀叫是好兆头,大便时听到阳雀叫不是好兆头。大年初一开门牲畜进屋,会有不同的预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农耕社会形成和遗留下来的这些禁忌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淡出。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

4、土家介绍 土家族民族服饰特点有什么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服饰的特色仍旧没有改变。本期土家族文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土家族民族服饰特点有什么。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脚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一尺二寸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显示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

5、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我们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的服饰来辨别不同的民族,大多数民族的服饰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

那么,在土家族文化中,土家族服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

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

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

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的质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子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服饰。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非常简朴,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志记载:土家服饰“俗尚简朴”,“无奢靡之风”。

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已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土家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过,土家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历法的来历及应用

不一样的剪纸:苗族剪纸

土家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哭嫁

土家人的传统节日:牛毛大王节

6、猜你喜欢:

标签: 各民族服饰特点  土家族介绍  土家族婚礼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图片  土家族服饰图片大全  土家族服饰特点  土家族歌曲  土家族的服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168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