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辉煌的足迹,晋商文化的代表 晋商文化内涵

来源: 最后更新:23-04-16 02:17:23

导读:

1、辉煌的足迹,晋商文化的代表
2、晋商名人代表有哪些,名震天下!
3、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4、晋商文化对我

文章目录:

1、辉煌的足迹,晋商文化的代表

2、晋商名人代表有哪些,名震天下!

3、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4、晋商文化对我们的启示:要有胸怀与眼光

5、晋商文化代表之一:乔家大院的发展历史

6、猜你喜欢:

1、辉煌的足迹,晋商文化的代表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它在中国神州大地上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世纪性的繁荣。现如今,要感受晋商文化的魅力,就要通过其代表来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又是民俗的堂殿。这里已建为华北民俗博物馆。已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民风的博物馆。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780平方米,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从高空俯视整个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囍”字。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渠家大院:

可与乔家大院媲美的是渠家大院。渠家大院同乔家大院一样,是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晋商渠源浈的宅院,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的载体--晋商文化博物馆。

渠家大院占地5317平方米,共8幢大院,19幢小院,240间房屋,迈入大门,一连五进,深达百米。象征着官品地位的“十一彩”牌楼,戏台院,栏杆院,木雕、砖雕、石雕,或圆雕、浮雕,多处镂空,立体感甚强,游人至此,无不驻足感叹。

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位于太谷县城西南的北恍村东北角,是明清的晋商巨富北恍曹家的一处“寿”字宅院,占地10638平方米。该院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现存房舍277间,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尤以按“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字型宅院,俗称“三多堂”,现已辟为博物馆。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村北端的黄土丘上,是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氏的住宅建筑群。大院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石鼓、门窗等均构思奇妙,造型逼真。

乔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过西口,塞外的风沙磨炼了他们不甘贫穷的意志与毅力,他们用自己饱含着汗水的业绩,衣锦荣归之后,给后人留下了这些雕梁画栋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风韵犹存、遍布城乡、数以千计的庭院建筑,而且给建筑学、晋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

其他:

在晋中还有不少很有价值的商家大院和民居建筑,如平遥县创建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的李家、榆次市开辟荣商之路的常家、太谷县的经贸活动伸展到东亚、西欧的大资本家曹家、灵石县因财达官,因官得势,大院建筑南北风格融为一体的王家等,或官府气势较强,或园林盛景较浓,形成了与乔家、渠家大院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民间瑰宝。

春秋数度,风流尽显,晋商大院以其辉煌的过去,永垂史册。后人将沿着历史上晋商辉煌的足迹,再创新世纪的繁荣。

2、晋商名人代表有哪些,名震天下!

晋商在明清以来的中国商业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曾涌现出不少颇具代表性的商界巨子,今天的晋商文化就为你介绍几位名震天下的晋商名人代表。

清朝晋商“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

王相卿,山西太谷县武家堡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

王相卿出身贫苦,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机会相同,于是,他们三人结拜成异姓兄弟,并脱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

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三人还不得温饱,而且环境很艰苦。王相卿意志坚决,继续经营。没过几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大获成功,杀虎口便成了军事重地,军队粮草都要在那里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商机大起,生意日渐好做,他为了扩大经营,招了一个学徒,与张杰和史大学成立了“吉盛堂”商号。

由于三人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到康熙末年,他们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六千余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竟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3、河南中医药文化的辉煌历史

河南是中医的发源地,中医是华夏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大步,在历史上,河南的中医药成果对中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河南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对于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你了解多少?下面的河南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黄河中游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河流纵横,为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先民们在漫长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中,逐步认识自然,发现了能缓解病痛的动植物,从而产生了药物知识,有了医药活动,后来又发明了针法、灸法和外治法等。

留下了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制医药”、“以疗民疾”,黄帝和岐伯、雷公等讨论医药等。到夏商周时期,“伊尹创制汤液”改变了人们的用药习惯,开阔了用药领域,使医药学知识不断得到丰富,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这为战国以后中医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都充分说明河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的源头在中原。

中医药巨着诞生于中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医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古代辨证法思想引进过来,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把道家思想中的精、气、神等合理概念和摄生的论点,移植于到中医学并构成它的重要内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中进步的内容,对发展医学伦理学有积极作用。

中医药学的经典着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而这三部中医药学巨着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曾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着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剂之大成,并收录了医圣张仲景有关伤寒的部分病证,使医学理论和医圣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可以说中医药理论在中原形成,中医药经典在中原诞生。

中医药科学发达于中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完备了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其所载方药被尊为经方,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先后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日本尤为推崇;《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药物学知识,提出了中药学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论;张从正创立了攻下学说,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这些都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其标志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和完善。此时的医学重心在中原。北宋都城在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还有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院”、“尚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

宋代医家王惟一,发明并铸造了针灸铜人,经络腧穴一目了然,将针灸的临床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针灸学的发展,尤其是针灸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

中原大地历代名医辈出,人才荟萃,是对中医药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春秋战国至明末,史传中有籍可考的全国5000多位名医中,河南就有912人。最着名的东汉时期南阳人张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后世尊为“医圣”。

4、晋商文化对我们的启示:要有胸怀与眼光

晋为山西省之简称,晋商指的是山西商人,尤其是以山西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地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晋商的历史可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以来,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那么,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晋商文化对人们有什么启示。

一、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

山西人受孔孟之道影响,崇尚信义,在其重商立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将关云长尊为财神,百般信崇,均在于其“信”、“义”二字。晋商以其信义教育同行,以其武功希冀保卫自己的商业利润。

晋商各商号在号规中大都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族恨”,反对采取卑劣手段骗取钱财。晋商史料中有很多不惜折本亏赔,也要保证企业信誉的记载,以致各地百姓购买晋商商品,只认商标,不还价格。

二、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

博大宽厚是晋商文化的底蕴所在,亦是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胸怀宽广,眼光远大,使晋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审时度势,洞察机遇的锐利眼光;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采取主动,适机而上,乘胜获取战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人,以义取财,以利厚人,增强友谊,在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方面展现的大家风度。

三、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

表现在经营管理上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

四、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

晋商信奉“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相互支持和关照。在晋商中,相互指友好的同行为“相与”,凡是“相与”,必须善始善终,同舟共济。

晋商不乱交友,“相与”需经过了解,认为可以共事,才与之银钱来往,否则婉言谢绝。既然“相与”,必竭力维护,即使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票号经理李宏龄着书《同舟忠告》说:“区区商号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惊涛骇浪之中,稍一不慎倾覆随之……必须同心以共济。

5、晋商文化代表之一:乔家大院的发展历史

乔家大院,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是国家文物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晋商文化的代表之一,乔家大院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誉满海内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吧。

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

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被称为“神树”。

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

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很好,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

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

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

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这所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

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展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内容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专门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2011年12月8日开始申报5a级景区。先后完成了乔家大院门景区建设,民俗博物馆展室的调整和布展,“三堂一园”安防工程,建设了乔家大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网上导游系统、旅游通道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等。

2014年11月28日,乔家大院入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6、猜你喜欢:

标签: 乔家大院历史  乔家大院历史简介  乔家大院孙茂才的启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2054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