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郑州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郑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 最后更新:23-04-01 10:11:26

导读:

1、郑州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2、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3、你所不知的深圳的春节习俗
4、江西九江春节有哪些习俗
5、

文章目录:

1、郑州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2、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3、你所不知的深圳的春节习俗

4、江西九江春节有哪些习俗

5、郑州结婚习俗,你了解多少

6、猜你喜欢:

1、郑州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下面就请跟随小编来看看郑州文化春节习俗都有哪些?

郑州春节习俗:偷斋灯和背枣山。

大概在六七十年前,郑州市的城中村里,有一种给神供斋灯和给外甥送枣山的风俗习惯。

所谓斋灯,就是在年三十之前,蒸蒸馍时,把馒头大小的一疙瘩发面,做成一个小碗的样子,和蒸馍一起蒸熟。等到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饺子的时候,为了对神或者已经故去的长辈一年来所给予的保佑的感谢,在馍碗里倒上少许的食用油,找来一截线做捻,点燃,放在大门口的神龛里,或者门墩上抑或先祖的牌位前,供奉他们。

那时候,普遍缺吃,有些调皮胆大的小孩子,就会趁黑夜,摸到别人家的神龛前,把正燃着的“斋灯”偷走吃掉,或者拿回家。这就是偷斋灯。关于“斋”字的写法,许多老年人根本就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这样叫。至于偷那简直就是一种可以忽略不计的可笑行为了。

背枣山,还是和吃有关。年三十之前,蒸蒸馍的时候,同时也把枣山给蒸出来。所谓枣山,就是把发面做成一个甜瓜大小像山一样的形状,然后在上面插上一圈一圈的枣,蒸熟。等大年初二,闺女女婿带着外甥外甥女来拜过年,吃过饭回自己家时,就把这枣山,给外甥拿出来,让带回家里去慢慢吃。这枣山大概象征着盼望外甥外甥女早一点长大成人,也许象征希望外甥外甥女早一点发大财吧。反正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已。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这些和吃有关的“古老”的习俗被人们“弃置殆尽”。

郑州春节习俗:正月初五补“补丁”。

听老人讲,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还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还尤为重要。现在,好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一习俗了。

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那天老百姓照样烧香拜神,以求神灵保佑平安幸福。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但是,虽格外小心,也难免不打烂个碗摔碎个调羹什么的,为弥补这一过失,以挽回吉利,就在正月初五这天以吃面皮来补住这个“破茬”。

另外,正月初五补“补丁”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老百姓日子大多很穷,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为期望尽早还上债,为使自己家以后不再欠债,也在正月初五这天晚上,擀圆圆的面皮来煮吃,把“面皮”比作“补丁”,吃了就把所有的窟窿补住了。而且面皮越大补得越牢,吃的越多补得也就越多。那时,小孩子大多是不爱吃这面皮的,大人硬是劝着哄着才吃点。

正月初五补“补丁”这一习俗,其实是对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也没有什么“窟窿”要补了,于是,这一习俗渐渐地也就淡了。再说,谁还相信这薄薄的面皮真能补住什么,还不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和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致富啊。

郑州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在郑州有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查看各家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画个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初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传说归传说,这扫房子打扫卫生却是很好的习俗,一年到头了,把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看了心里都舒服。这个习惯也符合国家提倡的全民卫生运动的精神,想象着各家各户都把屋里院里打扫得很干净,然后准备着过年的食物:蒸包子了,炸酥肉了,晒腊肠了。空气中飘着诱人的香味,孩子们嬉笑打闹,真是一幅和谐生动的春乐图。

现如今生活条件都提高了,房间平时都拖把拖着吸尘器吸着,地板大都光可鉴人一尘不染,或许不再在意哪天打扫房子屋子了,但年前把房间彻底地清理一下也形成了一种习惯。过年了,里里外外都要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好的卫生习惯谁又能否认不是‘二十四扫房子’这个习俗传下来的呢!

2、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要属象征辞旧迎新的春节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也十分多,那么本期老黄历带大家了解一下,重要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吧。

春联和年画

张贴春联和年画的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每到春节时期,每家每户门前会树立桃人来驱鬼。后来,逐渐演变成门神、年画。宋代开始,民间逐渐流行木版画,年画所画素材也是越来越多,流传至今的还有“四美画”。在唐代,文化繁荣,民间开始流行春联,这个习俗在宋朝更加普遍。到明代,贴春联的习俗已经全国范围内普及。

烟花爆竹

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驱逐年兽,后面演变为辞旧迎新的符号,成为新年的标志。最早可见的文献记载是南宋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作者是宗懔。主要是说人们在正月一号随着鸡鸣声起床,在门前放爆竹,可以用来驱鬼。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这样,原始的爆竹得到了发展,不生产竹子的地方也可以燃放鞭炮了。这样,燃放鞭炮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饺子年糕

在中国北方,最流行在新年吃的食品是饺子,饺子又名“交子”,交子时就是象征着新的一年的来到。所以,人们在子时就开始煮水饺,让水饺成为新年的第一顿饭。饺子在古代是难得的美食,尤其是肉食,因此新年第一天吃饺子,也意味着来年能获得更多的食物。年糕,谐音年年高,包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年糕常常用粘性谷物制作,多为米类。因此北

守岁

除夕的“除”本意为“去”,引申为“易”,意思是交替。“夕”的本意指的是日暮之时,引申为日落后的夜晚时间。守岁,对于长者来说,充满了岁月易逝之感,对于青少年,则充满了努力奋进的含义。

3、你所不知的深圳的春节习俗

深圳和其他地方一样,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由于历史上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以及改革开放后,吸引并融合了很多外来文化,深圳的民间习俗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春节习俗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吧。

本土传统习俗

跟全国一样,深圳原住民也称春节为过年,农村进入农历腊月中旬便作准备,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买新鞋新帽、理发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户户在灶君神位前烧香点烛,有的还备糖饼、茶果恭送,委托灶君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善恶行为,并代为本宅祈求赐福。妇女们开始忙着摘茶果(糕点)叶、洗家具等。这一天起,有许多禁忌,如不准说粗话、撒谎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贴门神、春联、接灶君入宅,宰鸡杀鸭,用三牲(鸡、鱼、猪肉,下同)、白米饭几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烛,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团年饭,外出家人无要紧事都要回来团聚吃饭。外人则不会接受请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大吉大利的话,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年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上午饭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等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过去有钱人家还吃发菜,取谐音发财。这一天严禁杀生,不拜神,还忌送钱物给别人。年初二,称“开年”,开始开戒宰杀三鸟。同宗族的亲友、邻居等互相串门贺新年,给小辈们派“利是”。舞狮队、麒麟队也开始出动,到各村参拜,进行武术表演。

年初四,是探亲日,出嫁妇女纷纷回娘家探亲。年初五,“出年卦”,虽然还弥漫着新年气氛,但高潮已过,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或农事。年一直过到元宵。元宵节俗称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有做汤圆(糖丸)吃的习惯。在农村,各家各户入夜在大门上挂灯,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还将特地举行添灯仪式,在祠堂挂彩灯至正月尽,叫“点灯”。有的地方选在正月上旬。建国后此习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复。

游艺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邪恶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狮舞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痒、打滚等稳静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走梅花桩、采青、踩球等高难动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麒麟舞的表演动作与狮舞极为相似。

按传统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园过程中,均采用酣睡、苏醒、搔痒、抖毛、舔毛、腾跃、跌扑、上竿、戏耍等动作,其神态生动逼真。龙舞分“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公明、龙华等镇。“布龙”身长4丈余,全身用布和铁丝制作而成,身腹设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龙的各种腾跃、翻滚、俯拜等舞蹈动作,活灵活现。这种龙舞,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

清末民国之初,由于地方上发生霍乱病,无法医治,不少渔民丧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认为冲撞了邪魔,要请龙王驱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龙形,长约4丈,分成十数节,每节有一持杖为表演者使用,龙眼置以发光电灯泡,龙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火龙活动时,各家各户点燃炮竹、烟花,火龙凡经各户大门前则三大拜,然后往一开阔场地表演各种龙舞姿态及武术,火龙翩翩起舞、处处火树银花,十分热闹壮观。

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欢腾的画面。

4、江西九江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大的节日,春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来庆祝。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有各地的表现形式和传统过法。在九江的传统过年中,过年并不简单,它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九江春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习俗吧。

送灶神

农村做饭都是柴火大灶,三阶梯式较大的烟囱斗,安有两口大锅,烟囱的最高处专门做有灶神屋,正里面贴有用红纸写的“九天东厨司命府君”灶神贴;神屋外贴“上天作善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横联为“一家之主”。最低阶位放有香炉和油灯盏,供上香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饭前,要送灶神上天。

辞岁

辞岁是在腊月三十日白天,由家中男丁抽时间到去世的亲人坟前烧香焚纸,年内去世的叫“送灯”,一年以外的叫“辞岁”。

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由小孩或年青人贴,过去除春联外,还要糊窗户。用白联纸或宣纸将窗户封起来,中间贴一红纸帖,写有“五谷丰登、出方大利、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类内容。

接年

九江称“还福”,也叫“还年”是过年的重要仪式,在傍晚进行。此时家家户户年饭基本上准备就绪。接年开始,首先将方桌移到堂屋中央,从神案上把香炉、油灯、烛台、磬、檀香炉拿下来放在桌的下方,然后摆供品。全家人依次向祖人跪拜。大约10-15分钟,就可撤掉供品,香炉、烛台、油灯、磬、檀香炉端上神案,“接年”仪式结束。从这时开始,除夕一夜香火不断,一直持续到天亮上早香时接上。以后每天早晚都要上香,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

接灶神

接灶神的时间一般在午夜过后,接灶神的仪式比送灶神简单,就只是在灶神台上点亮一对蜡烛,上三支香,燃放一小挂鞭炮,上香人小拜一下就行了。

送年

送年在正月初三早晨。送年的仪式和除夕接年的仪式相同,供品的摆布都一样。不同的是接年向上,送年向下(即对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天正年就过完了。脏水和垃圾也可以向外倾倒了。

猜你可能也喜欢:

新疆春节风俗与民俗活动

福建平潭过春节的习俗简介

澳大利亚的春节习俗知多少

福州春节民俗怎么过?

5、郑州结婚习俗,你了解多少

结婚,一个很开心又很隆重的日子。不管是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结婚。心里都带着一丝兴奋。结婚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郑州结婚都有怎样的习俗呢?一起随小编来了解郑州文化结婚的习俗吧,看看你知道的有多少。

1、首先是下聘,这个有要求的,一定要双方父母到场的,还有给新人的礼物,因为这代表你受不受重视的关键。

2、还必须有8样大礼,分别是干肉,干鱼只要干的就行,要备足8样就行。

3、夫家一定要给新3金的,这是必须的,还有要买衣服乱七八糟的事,都是夫家该做的。

6、猜你喜欢:

标签: 了解春节习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15857.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