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传承)

来源: 最后更新:23-03-31 06:04:35

导读:

1、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
2、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3、古老的兰州齐家文化
4、古老的赫哲族渔猎文化

文章目录:

1、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

2、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3、古老的兰州齐家文化

4、古老的赫哲族渔猎文化

5、侗族文化的精美画卷:侗族大歌

6、猜你喜欢:

1、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乞巧节,也可以说是姑娘节。而在侗族文化中也有一个姑娘节,不过侗族的姑娘节不同于乞巧节。侗族姑娘节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是为了纪念侗族英雄而延续下去的文化习俗。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古老的侗族姑娘节文化吧。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交界的地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湘、黔、桂等地区侗族的“姑娘节”。出嫁的侗族姑娘在这一天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做乌饭、乌饭糍粑,然后唱歌说笑,共度节日。临走时,她们还要带上做的乌饭和糍粑,到婆家分给亲友,传递欢乐。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侗族英雄的。

古时候,侗族姑娘杨八美的哥哥被关到监牢里,她去探视,发现哥哥极其虚弱,没有了先前的胆力和气魄,妹妹回家做了一大箩筐乌饭,给哥哥送去。吃了饱饭,使哥哥的身体得到恢复,兄妹俩联合起来冲出内罗城,最后领导群众一举攻破柳州城。这个民族节日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人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节”这天,奕车姑娘要戴上洁白的尖顶巾,身穿“龟式服”,下穿紧身超短裤,腰系精美的银饰,在山间用歌、舞等形式寻找自己的伴侣。

姑娘节当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您可能还会喜欢: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起源及简介

优美的朝鲜族舞蹈文化

布依族丰富多样的布依族酒歌

神奇、精美的白族木雕文化

2、侗族信仰,你所不知道的侗族信仰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侗族也不例外,但侗族崇拜多神,所以侗族文化也就因此丰富多彩。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又多了很多信仰。那么,你知道侗族的信仰是什么吗?那就一起看看吧。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在侗族信仰的众神当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谓坐守山坳的“萨对”,守桥头、床头的“萨高乔”、“萨高降”,偷魂盗魄的“萨两”,传播“天花”的“萨多”,制酒曲的“萨宾”等。

此外,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叫做“萨岁”,又称“萨麻”、“萨柄”、“萨堂”,为许多侗族地区所信奉。人们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神坛”。侗族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活中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信仰多神,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因此,也有的地方间设庵堂寺庙,敬奉观音、南岳、五台、关圣、文昌、二帝等神。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您可能还会喜欢:

历史悠久的布依族丧葬文化

达斡尔族的特色服饰文化

十分具有特色的布依族茶文化

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脉:壮族师公戏

3、古老的兰州齐家文化

据考古发现,古老的齐家文化就位于兰州。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精通陶器制造,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这也为后来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和小编来兰州文化看看这个古老的齐家文化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

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4、古老的赫哲族渔猎文化

人只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才能得以生存。不同的环境给各民族文化造就不同的生存方式。古老的赫哲族根据环境,赖以生存的便是渔猎了,通过不断的进步,慢慢的拥有一整套的捕鱼技巧。可以说只要赫哲族生生不息,那么渔猎就长存与赫哲族文化之中。

捕鱼是赫哲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渔民根据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活动规律以及所熟悉的捕鱼场所,按照不同季节进行捕捞。赫哲人捕鱼大致分为“春、秋、冬”三个季节,最佳捕鱼季节为秋季马哈鱼汛期。春天,赫哲人捕捞各种杂鱼;夏天,他们修理渔网、整理渔具。

5、侗族文化的精美画卷:侗族大歌

我们都知道,侗族人民各个都是能歌善舞的,侗族也被誉为是歌舞的海洋,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的歌曲里面有很多的思想与文化内涵。虽然我们对于侗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侗族的大歌貌似并不是特别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

侗族大歌的结构

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侗族大哥的分类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同时,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民族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您可能也喜欢:

华丽的苗族银饰文化

汉族传统刺绣工艺-顾绣文化

传奇色彩浓郁的苗族医药文化

被誉为“民族艺术之花”的苗族蜡染文化

6、猜你喜欢:

标签: 侗族大歌蝉之歌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xingzuo/fenxi/1539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