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比亚迪唐dm2021款试驾视频(比亚迪唐dm2021款试驾新出行)

来源: 最后更新:22-09-14 10:15:15

导读:比亚迪唐dm2021款试驾视频

DM-i车型销售火爆到停不下来。8月份又销售了30126辆DM车型,同比增长555.6%,已经基本支撑了比亚迪总销量的半壁江山。这也再次印证了我的观点:DM-i技术是目前最成熟、最领先的混合动力技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插电式混动车,真的是过渡产品。但相对于终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燃油车和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是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最有前景的产品。当然,上述观点的前提是,比亚迪今年推出的DM-i技术已经让油电混动技术非常成熟。许多其他汽车品牌也在效仿,他们正计划推出自己的新一代混合动力技术。但目前只有比亚迪的DM-i家族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这不仅能让比亚迪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期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也为纯电时代的真正到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次试驾的全新一代唐DM-i是比亚迪DM-i家族的一员,也是比亚迪唐的第三代产品。DM-i技术可以算是比亚迪DM混合动力技术的第四代。

在此,有必要对DM技术和唐车型的辉煌历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2008年底,搭载第一代DM技术的比亚迪F3 DM上市,成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此时,DM技术是基于节能的。DM 2.0时代,开始从节能导向向性能导向转变。2015年,搭载第二代DM技术的第一代唐DM车型,以百公里加速4.9秒闻名全球。第三代DM技术延续了性能导向,进行了一系列升级,让2018年上市的搭载DM3.0的唐二代百公里加速提升至4.3秒,混合驾驶和动力损耗状态下的驾驶体验也有了大幅提升。同时,得益于发动机动力的提升,唐二代DM车型拥有了几乎逆天脱困的能力。唐二代出来,连大众总裁穆勒都坐不住了,悄悄飞到上海试驾。因为超速被电子眼拍了下来,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个花絮。

2020年,比亚迪发布了DM技术双平台战略,即DM-p平台和DM-i平台。DM-p是DM2.0和3.0时代性能导向的延续,DM-i是DM1.0时代节能导向的继承。然而此时,基于比亚迪数百项新能源专利技术积累而成的DM-i相比当年的DM1已经彻底转型。2021年,DM-i平台终于横空出世空,比亚迪一口气推出宋加DM-i、唐加DM-i、秦加DM-i三款车型。车型卖到了“爆款单”,市场热度是比亚迪自己都没想到的。

DM-i技术的独特之处,简而言之,在于电池和电控系统的创新,传统燃油动力系统中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减法,让油系统服务于电系统,做到真正的以电为主,节能高效,同时摆脱纯电动汽车对充电的依赖。

这款唐DM-i搭载的是小云-插电-Mix专用的1.5T发动机。得益于其简化的结构,实现了全球领先的40%超高热效率。而传统的变速箱机构几乎被简化,EHS电混动系统反而实现了无级变速的驾驶平顺性。EHS电动混合动力系统也是DM-i技术的核心。与之前的电控系统相比,不仅体积和重量减少了30%,实现了高达98.5%的电控效率,而且使发动机保持在高效运行范围内。此外,磷酸亚铁锂刀片电池的超高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DM-i专用刀片电池组具有大容量、高功率的特点,还能有效发挥发动机效率平衡器的作用。

在动力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在模拟城市路况的中低速行驶时,发动机基本不启动,完全依靠纯电驱动。在动力损失的情况下,发动机的介入也会维持在一个高效的工作区间,一边给电池充电,一边提供辅助动力,电驱动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当我们高速行驶或者急速加速时,发动机会介入驱动,但依然保持在非常经济高效的工作状态,依然能感受到无限接近纯电动汽车的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

我们试驾的车型是唐DM-i尊贵型,纯电动续航里程112km。由于DM-i车型的节能取向,比不上前两代注重性能的唐DM车型,但8.5秒的百公里加速足以傲视同级传统燃油车型。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前述的技术创新,这一代唐DM-i在动力损失工况下可以实现低至5.5L的百公里油耗,最大综合续航里程高达1050km。

如果我说DM-i技术是世界级的革命性技术,估计仅仅因为它属于比亚迪,就会有人持怀疑态度。然而,事实摆在那里。我们真的应该停止用传统的老眼光看待中国汽车公司。奔驰为什么主动找比亚迪合作,大众的总裁为什么悄悄跑到上海试驾比亚迪?那是因为比亚迪有他们没有的东西。接下来还会有宋MAX DM-i、韩DM-i等车型陆续与大家见面。让我们共同期待DM-i开启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普及和新能源市场的春天!

标签: 售价  比亚迪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qiaomen/qichebaoyang/307839.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