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举起“爱的棍棒”,留下的是两代人的痛!

来源: 最后更新:24-03-25 12:00:43

导读:网络上好几起“虎爸惩戒孩子”的新闻让人感触很深,因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脱光了在街头罚站。这种“孩子一
网络上好几起“虎爸惩戒孩子”的新闻让人感触很深,因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脱光了在街头罚站。这种“孩子一旦犯了错,就要以惩戒警示”的教育方式,在大众中有人认同,也有人质疑。

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认错中,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被教育好了。还经常以“不打不成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但是常常打完后又反思自己太冲动下手太重,一边在心中暗暗起誓绝不发生第二次,一边又在未来某个愤怒、烦躁的时刻抬起了巴掌?

惩戒孩子,其实给孩子留下了阴影,也给父母造成了自责和懊恼。这种双向的伤害,也给父母与孩子之间造成了隔阂,让亲子关系逐渐疏远。惩罚教育,伤害是双向的。

惩戒教育有即时成效

中国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最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了。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认错中,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被教育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有的孩子小时候是经常挨打的,不仅父亲打,母亲打,奶奶、叔叔也会时不时理直气壮地打一顿。

而且,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是这样。孩子挨打的原因主要是过于调皮,经常干一些让父母或周围邻居不太高兴的事情。应该说,父母这种严厉教育会对孩子形成比较明确的边界意识、责任意识是大有影响的。孩子或许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帮助,但是也一直在思考这种教育的弊病。

父母们在用打骂取得即时的成效时,肯定是有某种胜利感甚至成就感的,这个时候,父母不会想到,这样的打骂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

表面上看,父母的打骂在即时制止孩子的陋习上很奏效,也使父母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但这种打骂往往会产生另外两种后果:一是孩子屈服于父母的威权,从而对探索事物产生畏惧心理,形成屈从的软弱人格,逆来顺受;二是孩子会在心灵深处埋下叛逆的种子。

一旦孩子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就会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按常理出牌的习惯,尽管这种方法也会时有创造,但这种逆反之力却会使孩子的成长多走弯路。父母以一时之怒压制孩子,给孩子传递的是一种情感堵塞的信号,孩子便会在暗中有样学样,这种明力与暗力之争,实在于孩子有害无利。

应当看到,有时儿童犯错是由于他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时选择了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方法,而成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态度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儿童 “下一次”的反应与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对成人的一种“内在的模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一种使孩子感到恐惧的处置方式,则极有可能会阻碍儿童的多维积极反应能力的形成,那些我们经常能见到的脸色苍白、在生活中总是惊惶不安、面对选择不敢独自做决定的孩子,往往就是来自父母粗暴无度的家庭。

惩罚措施要有明确分类

尽管不赞同打孩子,但教育孩子一定要有惩罚措施,且惩罚要有明确的分类。

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方式,这些惩罚方式,平时就可以跟孩子说清楚。这样一来,当他犯了一个错误,惩罚马上就会兑现,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孩子可以从这种惩罚中学到某类行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家长已经定下的基本原则要坚持实行,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而且,惩罚需要明确地针对某一行为,且要有限制,不能因为孩子一次犯错,就永久剥夺她的某些权利。

有位知名教育家对自己孩子的惩罚手段分为几级:

  • 最严厉的涉及体罚,最少用到;

  • 其次是关禁闭,这也只用过一两次。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后总喜欢赖在小伙伴家里不回来,该吃饭了也不回来。喊她多次,她也不听,这时就应该去把她拖回来,要是她还要大吵大闹发脾气的话,就会关她的禁闭。关过一两次之后,她就不敢再闹了。

  • 第三级是剥夺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权利:不允许下楼,或周末聚餐取消。惩罚兑现的时候,他们会大哭,但父母不吃这一套,只是告诉她,这就是对你昨天欺负同伴的惩罚,如果今天表现好了,明天就可以下楼玩。只要家长自始至终都是跟他们讲道理,所以他们很快就会理解这种惩罚。

  • 第四级是剥夺吃饭的权利。这主要是因为她小时候吃饭习惯不好,喜欢在饭桌上边玩边吃,于是父母便会告诉她,这碗饭需要在多长时间吃完,时间一到,父母就会把饭菜全部撤走。饭菜撤走后,她也会大哭大闹,但不予理会。

有一部英国电影,名叫《男保姆》,讲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有三四个孩子特别顽劣,父母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就请了一个男保姆。男保姆首先从吃饭上解决孩子的问题,他规定一餐饭必须在半个小时之内全部吃完,吃不完就全部撤走。结果第一次用餐时,最小的男孩在吃饭时不断把菜、面糊等东西舀到别人碗里,男保姆二话没说,直接把小男孩的碗端起来,一把扣在他脑袋上。全场的人都惊呆了,但因为男保姆之前跟家长有过约法三章,在他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要插手,所以孩子的父母也只能惊讶地在旁边看着。

第二餐之后,小男孩再也不敢犯这类错误。

这当然是一种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的夸张演绎,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对的。孩子的坏习惯在刚开始形成时,他自己并不知道那是个坏习惯,比如这个小男孩,他也许会从把菜和面糊舀到别人碗里的过程中体会到某种乐趣,因为他能让别人感到难受、窘迫,他会从这种恶作剧中获得满足感。但如果没有及时制止,他的这种坏习惯很快就会形成。

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杜绝坏习惯,明确的惩罚制度很有必要。对儿童的惩罚与教育,可以采取登记管理的原则,分成七个等级:提醒、批评、冷落、斥责、剥夺、禁闭、罚打等。父母首先要对儿童成长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要随机指点,随处引导,重要的是,要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就能给予他正确的教育。抓住了“起始处”,也就能避免孩子走上错误的成长之路。

  • 提醒:当孩子出现小的差错与混乱时,比如吃饭时嘴里含着饭菜说话。

  • 批评:比如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父母除了制止之外,还应该提出正面教育。

  • 冷漠:比如孩子因为没有达到某个目的乱发脾气时,父母适当地采取冷漠态度往往比正面教育更有效果。

  • 斥责:孩子惹出较大麻烦时,比如晚上不睡觉偷偷打电话或上网与同学聊天。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时,父母应该予以斥责。

  • 剥夺:如果晚上不睡觉打电话与同学聊天这样的情况多次出现,父母就应该剥夺他原有的某些权利。

  • 禁闭:孩子出现较大错误,多次教育无效时,可采取关禁闭的方式进行惩罚。

  • 罚打:“打孩子”确实只能作为一个需要特别谨慎运用的选项,只有当出现诸如涉及自己与他人生命安全等极为严重的问题时,父母才能考虑使用,而且只限于打手掌。

惩罚教育要适可而止

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惩罚一定要适可而止,如果父母不能把握好惩罚的度,可能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大的伤害,并且也会给父母自己带来伤害。

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家长(经常以母亲为多)一边拿着棍棒严厉地体罚孩子,一边哭着对孩子说:孩子,我也不想打你,打在你身上,疼在我身上,但是,我又不能不打啊!说着说着,挨打的和打人的一般都会泪流满面。

确实,惩罚,尤其是过于严厉地对孩子进行惩罚,对父母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大多父母在打过孩子之后都会陷入懊恼或悔恨之中,往往会让父母想到自己教育的无能与无力,而且打骂孩子之后整个家庭的氛围免不了会遭受破坏,这种情况还很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有位作家朋友说,他读小学时常常被父母打,有一次被母亲打得太痛了,他就在反抗时说了一句:“你为什么生了我又要这样打我?”没想到母亲听了这话当场号啕大哭。这位朋友说,直到今天想起这个场景,他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眼眶湿润。

因此,对父母而言,掌控住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失控,在孩子犯错时不狂怒,不轻易选择体罚,特别是重罚,实在也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一种保护。

没有不疼爱孩子的父母,可为了孩子,家长举起了“爱的棍棒”。这种“因爱而罚”的做法未必就有好的效果。学会适度的惩戒孩子,不要让孩子只感受到“棍棒的暴力”,而是体会到“爱的教育”。

标签: 孩子  父母  就会  的是  棍棒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yzx/42472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