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请不要再对孩子倾述你养他有多辛苦了,有生之年幸好读到

来源: 最后更新:24-03-18 12:00:29

导读: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就要到啦~你家是不是已经囤了超多的东西,来慰藉一年辛苦的自己呢?前两天我们一家人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就要到啦~你家是不是已经囤了超多的东西,来慰藉一年辛苦的自己呢?前两天我们一家人就动身去超市扫年货啦,货架上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看得人目不暇接。我家大宝就兴奋得到处乱跑,一刻也不肯消停,突然,他看到货架上有个进口巧克力的促销装,包装里附送一个很可爱的荷包蛋公仔,立刻让我给他买。

本来想着过年嘛,小孩子的要求就满足他好了,结果看到价码,却差点吓了一跳!一个巴掌大的包装,里面就几颗小小的巧克力,竟然要价接近两百!这也太坑爹了吧!!

我当然不肯了,不管我家大宝怎么又哀又求,我都一口拒绝,还顺带教育了大宝一把:“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绝对不可以胡乱花,要买更有价值的东西......”

就在我教育大宝的时候,迎面走来一对父子。那小孩子也看上了这个巧克力,他爸爸居然很爽快的答应了,直接拿起一盒放进了购物推车里。我低头瞄了大宝一眼,小家伙一脸闷闷不乐,眼睛里居然还有泪水在打转。

没办法,我只好也买了一盒,大宝脸上立刻就“小雨转晴”,别提笑得有多开心了。

回到家后,我仔细想了想,还和老公激烈讨论了一番,最后我俩得出了结果:心疼钱,更要心疼孩子!在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下,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更能使亲子关系愉快。

其实,很多家长都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或者在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却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父母在后台留言:孩子该如何教育?如何让孩子品行好?等等。

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无法让他们生活得愉快。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生活质量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他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孩子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位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欲望都要满足?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

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有一个孩子要一样东西,妈妈讲各种不给买的理由拒绝孩子,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

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的看到本质。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的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

教育家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买或者不买,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

一些身价千万的父母,去趟香港给孩子带一堆上千块的童装,因为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摇摇车,却经常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一些,容易变得欲壑难填,跑车名表攀比着买,也很难弥补童年的匮乏感。然后所有人都会感叹一句:就是父母太溺爱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费。

溺爱几乎是中国人的万金油标签,孩子出啥问题都往溺爱上贴,典型的中国式浆糊逻辑。那些口口声声富养就会把孩子养成李天一的网友,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穷养的孩子就要变成马加爵?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众人皆知,人类一个需求层次满足后自然向更高层进阶,这再自然不过的常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时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就是不让孩子顺畅开心。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刘志军成克杰等著名贪官都回忆说,出身穷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

曾经遇到一个全职妈妈,儿子4岁,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为长期限制吃巧克力,儿子对巧克力呈现出成瘾般的痴迷。后来这位妈妈自省,决定彻底放开限制,去香港买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开始不敢相信,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妈妈确认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怎么吃。结果孩子一路主动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电梯里见人就招呼,主动分享,单纯快乐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天堂般的快乐,充沛的能量流动。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见和回应。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得挺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

童年长期的匮乏感,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疗愈。若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欲求转嫁自己的匮乏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

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一个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绽放不可思议绚烂的一生。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哲学家大多出身富贵之家或者有贵族供养。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著奢靡。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

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

请不要再倾述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

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标签: 孩子  父母  匮乏  的是  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yzx/422215.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