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3-01-09 12:02:39
在后台收到过这样一条留言:
“我好苦恼,无论是日常交际还是在工作中,我总不肯拒绝别人。宁愿委屈自己,也要避免冲突,不然怕关系不保。毕竟有很多人都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深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同时我们也深知这种心理带给我们的危害。
难道你希望孩子也这样吗?
1《我的前半生》成为爆款剧,
剧中的嬉笑怒骂,都市的车水马龙,
职场的勾心斗角,婚姻的转瞬即逝,
爱情的转角而遇都让人印象深刻。
《我的前半生》如同一口深井,
每个过往的看客都能从中打捞出自己的感慨。
在这场成人的爱恨纠葛中,
有一个孩子如同漂泊的浮萍,大雨中的流沙,
在飘摇中静默在一旁,
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就是凌玲的儿子,佳清。
每每看到这个孩子的双眼,我都有些于心不忍。
成年人的快意恩仇,
总是拿着孩子做砝码,
佳清就是婚姻修罗场中的牺牲者。
他有着超越年龄的懂事,
体贴地做着妈妈的支持者。
父母离异后,他乖巧地主动表示:
“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
进入重组家庭后,他也从不主动提要求。
他不像平儿,
可以撒着娇要求妈妈把热水器换掉,
酣畅淋漓地享受长辈的疼爱,
大大方方地用“小孩子”的身份获取关注。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但是佳清选择绕路,
安静地等待妈妈的夸奖。
天真烂漫是孩子的专属武器,
可佳清却忘记了童真。
原有的家庭破碎,他偏执地讨好妈妈;
人在屋檐下,他乖巧地讨好新的家人。
2没有孩子天生懂事,
本应无法无天的年纪却一夜长大,
并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只有得到很多爱的孩子,
才有资格肆意妄为。
佳清坠入了“讨好型人格”的深渊,
他也爱变形金刚和滑板车,
只不过相比来说,他更爱妈妈。
为了博取关注,他无师自通了讨好型模式。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就如同《麦田守望者》中的成熟战士,
从欲言又止到压抑自己,
不敢表达需要,不敢拒绝别人,
擅长察言观色。
他们把自己变得像空气一样透明,
在窘迫中自我牺牲,坚韧得让人心疼。
他那毫无波澜的样子背后,
漾着快要溢出来的委屈与自我咆哮。
懂事的孩子不会撒娇,
他们习惯了自动适应环境,
也习惯了别人错把他当成大人的眼神。
但是别忘了,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城堡,
父母的教育是城堡的护城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示,
个体拥有生理需求、安全感、人际交往、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求,
孩子的前三个需求都需要在家庭和亲子教育中养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获得不了被关怀的生理需求,
和被保护的安全感,
所以他的交往方式也变得让步、没有原则。
长此以往,孩子又怎能成就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呢?
佳清的故事虽然只是电视剧的个例,
但在现实生活中,
父母以下的行为也容易让孩子习得讨好型人格。
1、不要采用过度严苛的专制型教育
如今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二一”的框架: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盯着一个宝宝。
所有目光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
为了防止孩子被宠坏,
有些家长便用“专制型”教育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
如果孩子犯了错,就必须接受惩罚。
我曾经在幼儿园的门口见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小男孩的上衣沾上了水彩笔颜料,
他的妈妈见到后不问缘由直接用力打了一下他的头。
小男孩立刻就哭了,
但只敢默默掉泪不敢出声。
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我忘不了那个孩子连哭都不敢放开声的隐忍样子,
他身上的颜料到底是怎样来的,
那位妈妈并不关心,
她在意的是孩子弄脏了衣服,
犯了错就应该受罚。
严格要求没有错,
但是高高在上的俯视型教育,
会让孩子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
为了不被惩罚,亦或是为了哄妈妈高兴,
孩子便学会了讨好。
现在“专制型”教育多了一个概念——心罚。
这是从精神层面入手的冷暴力,
具体表现在于故意疏远和专制语言。
街上经常会看到有家长为了惩罚孩子,
故意表现出丢弃孩子的样子。
家长面无表情大踏步地往前走,
后面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一路奔跑着恳求父母不要丢弃自己。
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
会给孩子灌输“我不重要,可以被丢掉”的概念,
让他自己看轻自己。
除此之外,
一些专制的语言也有雷区,例如
“你不能顶嘴!”
“我说什么,你就得听什么!”
“你不许吃冷饮”
这些命令性语言,会带给孩子
“我没有需求,我的看法不重要”的错误引导,
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的喜好、需求可有可无,
所以会一味地进行让步。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
“严厉的教育会像烧红的烙铁,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
严厉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要注意分寸把握尺度。
给孩子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惩罚层级制度,
不要一犯错误就接受一样的严厉惩罚,
这会让孩子没有大错误和小错误的意识。
孩子弄脏衣服时,
家长需要耐心地讲解,
你可以问清他是如何弄脏的,
告诉他下次应该怎样避免。
如果你要求他做一件事,
向他解释做事情的原因,
让他明确你是为他好,
而不是下达简单粗暴的命令。
2、在孩子面前把握好横向比较的尺度与方式
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如今的孩子也有这样的烦恼,
他们身边总会有一两个神童,
能够在学龄前认识几百个字,
能够念一口流利的英语,
能够弹一首悦耳动听的钢琴曲。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目标他才知道自己差在哪里。”
这句话我表姐经常挂在嘴边,
她相信,
别人家的完美小孩是孩子的目标,
所以她总是在孩子小宝面前把他与其他小孩进行对比。
开始小宝听到后都会撅起嘴,
垫着脚想去捂住表姐的嘴,
时间长了,小宝像是习惯了这种比较的生活,
安安静静地听完不置一词。
有一次,
小宝突然问了一句话,让表姐愣了半天,
小宝说:
“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不想要我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全部,
孩子对父母的爱十分敏感,
他希望自己可以独自占有爸爸妈妈的注意和关心,
那些横向比较的完美小孩,
都是潜入小人国里的竞争者,
专门和自己掠夺父母的爱。
宝妈在孩子面前一味夸赞其他小孩,
会让孩子生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是个好孩子,我不配得到爸爸妈妈的爱”的负面心理。
对于他们来说,
没有什么比“别人会代替我得到父母的爱”这件事更恐怖的了,
为了平衡这种不安,
孩子会去讨好父母,
希望父母看到他身上的长处。
为了维护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可以这样讲:
“小明会背诵唐诗宋词,而宝宝学会了擦桌子,
你们都是最好的小孩。
如果宝宝也会唐诗宋词,就更棒了。”
横向比较树立榜样的同时,
也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加踏实地进步成长。
3、不要在孩子面前塑造家庭不和谐的危机感
夫妻之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家庭的和谐与否也会牵动这些小人儿的心。
在儿童心理学中,
有一个概念叫归因认知,
孩子们总会把父母、家庭中的任何变化,
归因在自己的心上。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
她有一次和老公吵架后,
赌气坐在卧室里不出来。
隔了一会卧室门被推开,
女儿颤颤巍巍地端着一杯咖啡进来,
然后默默地出去了。
女儿只有4岁而已,
那份小心翼翼和试探让人很是心疼。
父母吵架对孩子而言无外乎天塌下来,
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表现不好,
才“毁了”这个家的。
他们自责,内疚,想做点什么去挽回这个局面。
于是他们变得懂事,故意去讨好你。
要知道,他们本不应该去承受这些。
只不过,他们太在乎爸爸妈妈。
是的,他们比你想象中还要爱你。
如果宝妈和宝爸之间出了矛盾,
记得给孩子吃一颗定心丸:
“宝宝,爸爸妈妈吵架不是因为你,
我们已经给彼此道了歉,
一切都很好,我们都很爱你。”
如果夫妻关系不能调节,
必须要走到分开的那一步,
也要维护孩子的感受:
“宝宝,我们的分开是因为不能在一起生活了,
不是因为你表现不好,
即使爸爸妈妈分开,我们也一样爱你。”
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陪伴,
让他们不会为了“赎罪”而讨好谁。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值得他们去讨好,
那就是他们自己。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部长级干部骆玉林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国务院国资委原副部长级干部骆玉林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
2023泗水新能源电动车消费券怎么领取(泗水新能源汽车4s店) 关于250省道邳州段对危化品运输车实施限行的通告 夏季宝宝这样吃就不会长痱子 21年,江西女孩在女厕遇歹徒,被挟持时:我给你1千,你去嫖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