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11-04 12:00:52
孩子遇到困难就后退时,家长通常会认为是孩子不争气而急于改变他,改变不了又失望加焦虑。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的畏难行为都是长期以来教养方式不当结出来的果。所以,孩子遇事不愿意迎难而上时,家长不妨排查一下教养方面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赏识教育不当引发的畏难行为
时下随着赏识教育越来越流行,很多家长都会不失时机地赞美孩子,以求滋养孩子的自尊自信,然而,如何赞美孩子是有学问的,如果赞美不当,效果很容易适得其反。最容易引发畏难行为的赞美,一种是赞美的语言太笼统、抽象,即动不动就夸孩子“你真棒”(而非具体地赞美孩子的某个行为),经常在这样的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习惯追求外部的认可,并为了保持自己“你真棒”的形象而拒绝面对困难。
另一种赞美的误区,是孩子做出什么成绩后,赞美孩子天赋聪明而非孩子的努力,这样的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也容易为了维护自身的聪明形象拒绝尝试可能引起失败的事情。
给父母的建议
如果是这种原因引起的畏难行为,家长平时在赞美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赞美的技巧,赞美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太笼统、抽象和夸张,尽量不要用评价性的语言,直接描述看到的进步即可,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把玩具都收起来了,妈妈想赞美这个归位习惯,与其泛泛地说“你真棒”,不如更具体地说:“妈妈发现地上的玩具都不见了,感觉真清爽。”这类赞美,才容易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进而积累自尊自信,而不必为了维护“你真棒”的形象拈轻怕重。
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与其夸孩子“你真聪明”,不如对孩子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妈妈真为你骄傲!”当孩子看到努力的力量后,就更容易去挑战、去尝试,而不会太在意尝试和挑战的后果。
有条件的爱引发的畏难行为
有的家长,尽管内心很爱孩子,却对孩子缺乏充分的接纳,孩子表现好了,就对孩子各种夸奖和疼爱,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了,就忍不住批评甚至讽刺、责骂,还动不动拿孩子跟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这样的教养行为,很容易让孩子获得一种意识:爸爸妈妈爱的是表现很棒、做事成功的我,一旦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们就不爱我了。整天心怀这样的顾虑,困难面前,孩子自然会有点畏手畏脚,因为他害怕失败后爸爸妈妈失望的样子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嫌弃。
给父母的建议
日常教养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充分地接纳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这样孩子才能确信无论自己是什么样子,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那个宝贝,这样他才有充分的安全感去面对困难,敢于尝试,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尝试失败了,爸爸妈妈依然会爱他,支持他。
包办代替过多引发的畏难行为
有时候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是因为家长在教养过程中包办代替过多,即使孩子遇到什么挫折,家长也一拥而上帮他解决了,这样一来,一方面,孩子就没有在独立应对困难中增强心理承受力的体验,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望而却步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凡事都无须自己动手,孩子就会缺乏积累各种生活技能的机会,一旦遇到需要相应技能的活动,发怵、退缩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孩子平时没有练兵的机会,临阵时望而却步,板子就不能打在孩子身上,就像一篇很流行的教养文章说的那样,你不能剪断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给父母的建议
家长平时就要注意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事,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极为自然的行为技能学习过程,都是发展给他独立自主能力的机会,比如孩子希望自己独立吃饭时,可能一开始老是把饭撒出来,孩子学习自己穿衣服时,可能扣子老是扣不上,这些过程,家长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去摸索着解决,因为这样一个经历的过程,其实是孩子在体验成长的痛苦和不断学习独立面对成长的挑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经历得越多,孩子的抗挫力就越强,应对困难的本领也就积累得越多。
遇到困难时,孩子不求助家长最好就别主动上去帮忙,甚至孩子求助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同时,鼓励他自己想办法或者一起想办法,一旦孩子有了点滴进步,家长也要及时看到并予以鼓励,以便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积累面对困难的信心。
温馨提示: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家长其实有很大的责任,只有家长认清这个因果关系,愿意在教养中做出改变,孩子的情况,才有希望慢慢改善。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部长级干部骆玉林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国务院国资委原副部长级干部骆玉林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
2023泗水新能源电动车消费券怎么领取(泗水新能源汽车4s店) 关于250省道邳州段对危化品运输车实施限行的通告 夏季宝宝这样吃就不会长痱子 21年,江西女孩在女厕遇歹徒,被挟持时:我给你1千,你去嫖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