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最后更新:22-05-11 12:00:48
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的玩具被枪并不是件大事,可是家长你知道吗?处理不当的话,后果也是会很严重的。
前几天,我在小区遇见珍姐和她的女儿朵朵,珍姐刚从幼儿园把朵朵接回来。
朵朵今年读小班,活泼开朗,每次见到我小嘴都特别甜。可是今天,朵朵一直抽抽搭搭,委屈的样子让人心疼。
我摸摸她的头,问道:“朵朵怎么哭了呀?”
朵朵仰起脸,刚睁大眼睛,泪珠子就顺着脸庞往下滚。她大哭起来,含糊不清地说着:“阿姨,我的口哨……被别人……”
刚吐出这几个字,她就伤心得难以自抑,说不下去了。
一旁的珍姐接过孩子的话,做了解释。
放学时,老师奖励了朵朵一个粉色口哨。朵朵很开心,直接挂在脖子上。珍姐牵着朵朵刚走出幼儿园,就遇见了以前的老邻居阿芳和她儿子。
阿芳的儿子和朵朵同龄,看到朵朵的口哨,两眼发光,嚷嚷道:“妈妈,我想要口哨。”
朵朵下意识地抓紧挂在脖间的哨子,可是阿芳儿子不放弃,哭闹着不走,心心念念想要口哨。
于是,珍姐取下朵朵的口哨,递给了小男孩:“不哭不哭,阿姨把口哨给你,好不好?”
小男孩接过口哨,立刻破涕为笑。这下,换朵朵大哭,边哭边喊:“那是我的口哨。”
阿芳脸上顿时有几分尴尬,珍姐赶紧抱起朵朵,匆匆道别。这一路,朵朵哭得停不下来。
珍姐说完,点了下朵朵的小脑袋:“这丫头真是小气,一点都不懂得分享。”
朵朵不满地大声反驳:“可是,那是我的,我最喜欢粉色”说着,又大哭起来。
珍姐有点不耐烦:“好了好了,别哭了,妈妈不是说了,明天再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朵朵丝毫不领情:“那是我们老师奖励给我的。”
朵朵的不依不饶惹得珍姐很是不满,她厉声训斥:“再哭我不要你了。就一个口哨而已,你要闹到什么时候?”
两人慢慢走远了,朵朵的哭声还不时传入我耳朵。
有时,孩子委屈哭闹并非无理取闹。
从情感上来讲,大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有所区别。
大人认为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的东西,不值得小题大做。而孩子不是用金钱衡量值得与否,他们认为玩具上带有情感印记,比如是奖励得来的、或是自己喜欢的颜色,等等。
从心理学上看,孩子从两岁开始,慢慢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开始对物体进行归属权划分。这个玩具是你的还是我的,还是大家共享的?
孩子将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认知发展过程。
况且,“让出”和“分享”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孩子不懂得分享,而是大人没有建立起该有的界限感,侵犯了孩子的物权意识。
物权感的建立,对孩子相当重要,它是孩子安全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家长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感,合理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而非使用家长权威,暴力迫使孩子让出“使用权”或“物权”。
父母界限感模糊,就会伤害孩子内心的秩序,使这个秩序在孩子的心中变得模糊。
孩子最初的内心世界里,黑白分明,只有是非对错。
在别人试图拿走自己玩具等类似事件中,父母是孩子心中最权威有力的裁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作为围观者,和别人一起破坏自己内心的秩序,这会极大地伤害到孩子。
甚至,我们这些“懂事”的大人,总是作为“帮凶”,要求他们做出让步。在孩子成长的某些阶段,这些“让步”在孩子眼里,是不可理解的错误行为。
遇到孩子的物权被侵犯,父母站在孩子对立面,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一旦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情大人都帮不了他们,他们就会采取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这些自己的方式里,大部分是缺乏分寸的。
最近,同事刘姐因为孩子的事情头疼不已。
刘姐的儿子小轩今年刚十岁。半个月前,刘姐接到小轩老师的电话,让她到学校一趟。
老师告诉刘姐,小轩有勒索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刘姐顿时感到头晕目眩。勒索低年级学生?
小轩也不过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而已。
刘姐和爱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人温和儒雅,可是万万没想到,儿子居然成了校园小霸王。
晚上小轩放学回来,刘姐控制不住愤怒的情绪,痛打了小轩一顿。
她边打边吼:“我把你养得这么结实,就是为了让你欺负别的孩子吗?”
小轩一言不发,咬着牙不哭出来。
发泄完怒气,刘姐问小轩,为什么这么做?家里平时给他的零花钱并不少。
小轩瞪着眼睛反问:“不就几块钱的事吗?那些小屁孩子身上也就几块钱的零花钱而已。”
刘姐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呵斥:“你到现在还没认识到错误?谁告诉你这是几块钱的事儿?”
小轩握紧小小的拳头说:“我二年级时,有同学抢了我刚买的作业本。你跟我说的,就几块钱的事儿,明天买个新的就行了。”
刘姐一下子愣住了,依稀记得有那么一个晚上,小轩放学到家闷闷不乐地说,有人抢了他的作业本。当时,她正在厨房做饭,随口就那么敷衍了他一下。
原来,小轩之所以勒索别的孩子,只不过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被欺负,进而开始享受欺负别人的乐趣。
现在,刘姐回想起这件事,十分后悔,轻飘飘的一句话竟然害了小轩。若时光可以逆转,刘姐一定站在儿子身边,维护他的是非对错。
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眼中无小事。
卢梭曾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孩子是造物主的完美作品,而很多时候,大人就是毁坏了他们成长的罪魁祸首。
大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和稀泥”会如何伤害并毁掉一个孩子。
自觉受到伤害的孩子,在日后的成长中,往往会走向极端,要么是变成凡事都不说“不”的老好人,要么就是像小轩那样以暴制暴,试图凌霸于“暴力”之上。
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做父母不要怕“护短”,不要因为事小觉得“丢不起那个人”,而要坚定地维护孩子一切意识的萌芽。
因为,别人抢了“他的东西”,这件事情对孩子而言,真的至关重大。
父母不能替代孩子去思考事件,更不能盲目替孩子做主,要有极强的界限感,帮助孩子建立起极好的分寸感。
在面对类似事件时,父母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首先,父母一定要有同理心。
父母可以给难过的孩子一个真诚的拥抱,告诉他父母了解他此刻的心情,而不是粗暴地打断他的话,简单地制止他继续难过。
孩子的情感第一时间得到了安抚,会觉得受到大人的重视,而不会由此及彼,切换到另外一种不良情绪中去。
其次,坚定地维护孩子的物权。
父母若在场,要有理有据地帮孩子拿回属于他的东西。同时,要教会孩子,如何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勇敢地跟抢东西的小朋友说“不”,正确维护自己的权益。
父母可以采取与孩子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用礼貌有分寸的方式解决类似事件。
再次,要杜绝暴力行为方式。
维护自身利益本身是对的,但父母要从源头上杜绝孩子采取暴力行为解决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暴力行为是他们最快想到也最偷懒的方式。
一旦孩子从暴力中尝到“甜头”,他们会越来越多地采取这种方式。
最后,远离拎不清的父母和家庭。
如果说孩子的观念是可纠正的,那么“熊父母”就是“无药可救”的。
拎不清的父母凡事不是从是非对错出发,而是蛮横地“护犊子”。跟这种家庭打交道,孩子不仅会受到伤害,也会意识混乱。
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
父母只有充分理解孩子的所言所思,做好正确引导,才能使孩子少走弯路。
爱迪生曾说:“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所以,如果有人抢了孩子“心爱的玩具”,父母一定要有一双倾听的耳朵,一颗不厌其烦的心和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耐心地还孩子一片阳光青草地。
刘和平:印度特工被抓现行,美国还兜得住吗?刘和平:印度特工被抓现行,美国还兜得住吗?,莫迪,印太,编剧,加拿大,
国士无双黄飞鸿演员表(国士无双黄飞鸿演员表电视猫) 美媒爆料:以色列一年多前就知道哈马斯袭击计划,但没有重视 蒸榆钱饭有哪些小窍门 如何做蒸榆钱好吃 扇贝肉怎么炒好吃 炒扇贝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