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夫妻连生六娃非死即残 近亲结婚的危害吓死你!

来源: 最后更新:24-04-03 10:03:20

导读:四川两夫妻连生6个孩子,没有一个是正常的。除了两个身体有残缺以及最后一个还有点生命气息(还有呼吸)之

四川两夫妻连生6个孩子,没有一个是正常的。除了两个身体有残缺以及最后一个还有点生命气息(还有呼吸)之外,其他3个孩子出生没多久就自然死亡。

由于没有文化,根本不知道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为何非死即残。直到扔掉最后一个孩子中途被人发现报警之后,才得以知晓这其中的原由。原来,这是姑舅亲兄妹婚育酿成的悲剧。

2016年4月18日,和平区人民法院首次成立五人制合议庭审理社会关注的刑事案件。同时,法院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和学生等各界200余人参与旁听庭审。

庭审中,卢某透露,自己连这个孩子一共生了6个孩子,前5个孩子中,只有2个女儿活了下来,但还都有残疾,其他几个刚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根据家乡风俗,孩子夭折要不扔河里,要不就火葬。

卢某称这个儿子早产一个多月,刚生出来身体比较瘦,哭不出声来,而且都和前几个夭折的孩子一样,遂认为儿子被魔鬼附身了,活不了,就想要把孩子扔掉。

至于为何找亲属朋友来帮忙,卢某称,根据家乡风俗,女人和同姓的亲人不能参与,所以找亲属们前来帮忙,而且找的人越多越好。

随着案件审理深入进行,卢某、马某夫妻所生孩子为何非死即残的原因也随之浮出了水面。

今年36岁的卢某和35岁的马某不仅是夫妻,而且还是近亲兄妹。卢某的父亲和马某的母亲是亲兄妹。因为家处偏远地方,双方都没有文化,连小学都没有上过,所以对《婚姻法》规定不了解,更不了解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

近亲结婚的危害有多大?请看一系列严酷的事实:

在厄瓜多尔马亚逊居住着与世隔的阿乌卡人,由于他们只能在亲内结婚,各种先天不足、矮子、多指(趾)畸形到处可见,造成种族退化,濒于灭绝。

在中非的热带森林里,生活着十几万俾格米人,他们身材矮小,体弱多病,被称为“小人国”。医学家们发现,他们的体内缺少一种胰岛素的生长基因I,而缺乏这种基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俾格米人至今仍保持着原始落后的近亲结婚的习俗。

在我国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基诺族有许多村落,由于近亲通婚,人口一直不蕃,历史上曾相当闻名的少妞上塞,如今却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宅墓。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近亲结婚患智力低下、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要比非近亲结婚子女高150倍,新生儿死亡率也高3倍多。

在日本,白化病患者的父母95%是近亲结婚,痴呆患者的父母85%是近亲结婚。在以色列,有人调查了904个精神发育迟缓患者的家庭,其中75%患者的父母是近亲结婚。

为什么近亲婚配的子女容易患遗传病呢?我们知道,每个“健康”人身上都有可能带有几个隐性的致病基因,只有当父母都有共同的“致病基因”,并且“相会”时,后代才有所表现,即明显发病。

在一般的婚配关系中,这种“相会”极为少见;而在近亲结婚的夫妇中,这种“相会”则明显增加,因为他们的血缘关系很近,来自相同的祖辈,共同的基因较多。

自然界中,自花授粉的植物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常常被淘汰;而异花授粉则比较优越。人类的繁衍也是如此。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与其聪明美丽的表姐埃玛结婚,共生子女10人,结果3人夭折,4人患精神病,3人终生不育。

我国婚姻法第六条明文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这完全符合优生学的原则。爱情与婚姻是自由的,但决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尽管近亲婚配者的后代并不一定都是遗传病患者,但他们患各种隐性遗传病的机会比非近亲婚配者的后代要多得多,不应该存有侥幸心理,否则,将是一时欢乐,悔恨终生。

1.什么情况属于近亲结婚?

《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直系血亲,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包括生出自己的长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上的长辈)和自己生出来的晚辈(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更下的直接晚辈)。

2.为何近亲不能结婚?

近亲属结婚,极容易将一方或双方生理上、精神上的弱点和缺陷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累积起来遗传给后代。近亲结婚生育率低,后代的死亡率高,并常常出现先天畸形和遗传性疾病。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news/jiaodian/428143.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