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重庆渝北双减政策家长四减四增建议(双减政策 重庆)

来源: 最后更新:22-05-18 12:41:56

导读:双减是2021年教育领域一项重大实事任务,针对双减政策的落实,重庆渝北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提出“四减四增”倡议,详见正文。

  今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渝北区严格按照工作部署,坚持“校外减负、校内提质”双线并进,在做好“减负”工作的同时,结合学情做好“提质”工作,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双减”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因此,为将“双减”进行到底,我们向广大家长提出“四减四增”倡议,为教育计长远。

  “减轻”学业负担,“增强”减负提质信心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然而,“双减”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躺平”,实施“双减”政策,根本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

  减少作业负担,是在给孩子减包袱,抛开包袱是为了让孩子跑得更快、更远。针对家长们可能担心的“作业减少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否得到保证”等问题,我们通过作业布置少而精、面批面改、分层布置、个性化布置等方式,提高作业的质量,让学生不再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赢得更高的分数,而是让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让孩子在课堂就能达成学习目标。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质。可以说,“双减”减轻的是孩子的负担,其实是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真诚希望所有家长从过度焦虑中逐渐摆脱出来,信赖学校及教师的保障措施,不给孩子过多施加压力,科学、适度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让教育回归规律、理性和平和

  “减轻”校外培训,“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是教育。在校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体验生活就是在接受活生生的教育,这对孩子终身发展尤为重要。

  减少孩子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为了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将本属于孩子自由探索、身心健康的时间还给孩子。同时,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将有效减轻家庭支出负担,增强家庭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因此,“双减”实施后,希望家长朋友理性看待参加校外培训的作用,不盲目攀比,不跟风报班,让孩子更多地融入到生活、自然、社会;让孩子们走出培训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和成长,和他们一起探寻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去拥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在斑驳的时光里,和他们一起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世界。

  “减轻”过度焦虑,“增强”家庭幸福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的未来有太多的可能性,过早的封闭在一条路上其实害大于利。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心孩子,首要的是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未来。分数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成绩也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全部。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减负共识,积极调整心态,提高对教育的认知,理性地、客观地看待双减,减轻焦虑,静等花开,多多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为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促进家庭融合,增强家庭幸福感

  “减轻”自我压力,“增强”孩子综合素养

  “双减”实施后,孩子学习压力减少,但不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松懈学习。相反,此时孩子更有机会学会做“加法”,提高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态度。尤其是小学阶段,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减负的情况下,希望家长引导孩子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增强自律性,学会自己看书、学习。

  增强阅读,培养创新思维。“双减”后,孩子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

  学会自主安排,提高学习内驱力。减轻课业负担之后,孩子多了自主安排的时间,可以用来加强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一小时以上,让热爱体育成为自觉,不当“小胖墩”;也可以参观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彰显个性特长,提升人文素养,全面发展成为自信、优雅、豁达的新时代少年。

标签: 孩子  负担  作业  校外  家长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techan/208668.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