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患上乙肝(患上乙肝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来源: 最后更新:23-03-11 12:47:14

导读: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患者乙肝标志物呈阳性。目前,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炎的类型。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后,使人体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患者乙肝标志物呈阳性。目前,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炎的类型。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后,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将乙肝病毒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及时给宝宝接种乙肝疫苗,让孩子避免乙肝感染。

  我国是肝炎大国,目前大约有九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两千多万的乙肝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规范治疗方法是降低肝病传播,提高肝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该怎么打?乙肝父母一定会传染给下一代吗?肝博士为此特意整理了6条“肝”货。

  乙肝属于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乙肝病发对患者的健康损害可不容小窥。此外,乙肝还具有传染性,从源头遏制病情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乙肝是怎么来的呢?本文将会对此做出介绍,同时告诉大家乙肝的注意事项。

  乙肝表面抗体呈弱阳性,其实不需要担心,这种检查结果属于正常的,说明人体已经形成了保护性的抗体,可以抵抗乙肝病毒。出现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可能是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现在已经康复。或者是接种乙肝疫苗之后身体产生了抵抗力,就会在检查结果中显示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但是,乙肝抗体的滴度会逐年下降,因此,四五年需要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乙肝的出现跟以下原因有关系

  一、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属于一种病毒性感染,因此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就是感染了乙肝病毒。这种病毒会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再侵入到血液当中。因此,检查时通常会发现不仅肝细胞遭受病毒的感染,在血液当中也含有一定的病毒。

  二、营养不良

  乙肝跟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有一定联系,数据显示,很多乙肝患者都存在偏食、抽烟以及酗酒的症状,长时间这样下去影响的是人的抵抗力,尤其是在酗酒之后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这也是导致乙肝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母婴传播

  由于缺乏相关的检查,在我国很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然后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将病毒垂直传播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划重点,没有经过相关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患者将疾病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概率是百分之百的。

  乙肝患者虽然直接治愈率较低,但是却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来阻止疾病对健康造成巨大伤害,这就需要在生活中注意起来。乙肝患者具体的注意事项如下。

  乙肝有哪些注意事项

  (1)不要喝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遗传,肝脏负责分解酒精,在通过肝脏之后遗传在肝脏内会转变为乙醛,而不管是乙醇还是乙醛对肝脏都会造成直接伤害,会导致肝细胞变形坏死,而乙肝患者本身肝细胞就存在异常,如果再喝酒可谓雪上加霜让病情更加严重。

  (2)不要太过劳累

  不管是体力太过劳累还是脑力太过劳累都将会消耗身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跟阳气,会损害肝脏的供应能量, 让肝脏的抵抗力减弱,这样乙肝病毒就会肆无忌惮的扩散,因此对于乙肝患者一定要生活规律,不管哪种活动都要以不劳累为主。

  (3)不要发怒抑郁

  人在愤怒的时候会表现出呼吸急促的症状,血液里边红细胞的数量会突然增加,这种情况下血液更容易凝结成块状。情绪失控不仅会影响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影响到肝脏供血影响肝脏健康。

  (4)不要过度纵欲

  过度纵欲这样大脑皮层将会在长时间内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下,会加快血液循环让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下,对肝脏以及肾脏都会产生伤害,患者会出现疲倦以及食欲不振的现象。

  (5)不要饮食过量

  如果饮食过量多余的蛋白质、糖类等就会转化成脂肪,随之而来的还有脂肪肝,这样会加重乙肝的病情。

  由此可见,即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人们也不能高枕无忧,仍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把被感染的危险降到最低,同时也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抗体滴度过低时,可以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一旦发现感染了乙肝病毒,也不要盲目惊慌,及时到正规的肝病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也是可以康复的。

  乙肝是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病变,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般会通过血液、性生活、母婴等方式传播。乙肝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但是很难治愈,如果不积极治疗,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会更大。那么乙肝有什么危害呢?

  因此,每个人在一出生就要及早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止将来受到感染,孕妇也要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而在中国,长期酗酒导致的肝癌已经仅次于乙肝。酒精进入人体后,不仅会加大肝脏代谢的负担,还会产生严重的肝毒,医院里最小的肝癌患者只有19岁。

此文来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标签: 疾病  疾病预防  常识  饮食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jibingbaike/1332217.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