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江苏省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发布(江苏省青少年体育网)

来源: 最后更新:22-08-22 10:58:44

导读:江苏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具体本文为您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相关文件精神,根据江苏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决定在江苏全省推进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以下简称“5621”计划), 即每个县(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更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体育强省。

  以普通高中为龙头,联合周边初中以及初中学区内的小学,以传统、优势、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为纽带,构建项目发展共同体。通过一体化设计项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体化推进实施和系统培养,形成共同体的优势、特色运动项目。在运动项目普及的基础上,实现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到2025年,全省建成500个以上运动项目共同体,涵盖田径、游泳、快乐体操、球类等基本运动大项,青少年运动技能和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高水平后备人才不断涌现。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立德树人。遵循学校体育特点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体育人、以体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审美观与人生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坚持内涵发展。把握学校体育内涵,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突出区域体育文化传承,因校制宜,依托各中小学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构建区域体育特色品牌。

  (三) 坚持协同推进。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积极创新项目共同体学校的协同合作机制,探索高中校与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系统化培养模式,充分激发学校发展优势、特色运动项目的内生动力,促进全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2021年各设区市完成“十四五”期间辖区内所有县(市、区)“5621”计划项目布局规划,以及年度推进计划。

  (一) 推动县域学校体育优势、特色项目建设。各县(市、区)立足学校体育,结合学校特色、区域传统,选择不少于5个项目作为本地区体育特色项目,形成区域特色体育文化。其中至少选1个基础大项(田径、游泳、快乐体操)、至少1个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等)和3个本地区的特色体育项目。各设区市应根据当地实际,统筹主城区的教育体育资源,可以在主城区跨区统一组织实施“5621”计划。

  (二) 推动项目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各项目共同体参与学校加强沟通协作,凝聚共识,发挥整体优势,有效整合国家课程和特色项目课程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凝练文化符号,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校体育综合育人能力,打造共同体学校的体育文化特色。

  (三) 推动县域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发挥项目共同体参与校的协作优势,建立高水平运动员在共同体内对口升学通道。小学到初中对口升学,对初中升高中的高水平运动员加强综合考核,在达到运动成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对中考成绩适当降低要求。

  (四) 推动项目布局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5621”计划项目共同体成员学校数量一般按小学、初中、高中6:2:1的比率设置,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成员学校在校生规模一般少于1000人。改革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申报机制,以项目共同体为申报主体,强化全员普及、逐级遴选、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专项突出、全面发展,促进特色体育项目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 各设区市及县(市、区)要通过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进“5621”计划的实施。明确责任人,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配套保障措施。要把“5621”计划纳入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成员学校的项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项目运动队建设等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教练员选派和培训、竞赛组织、校外运动设施保障等工作。

  (二) 各设区市及县(市、区)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把“5621”计划保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完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保障成员学校的招生、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的开展。

标签: 体育  学校  项目  共同体  特色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jiaoyu/520606.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