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来源: 最后更新:23-01-03 12:08:05

导读:意思: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该句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该句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文翻译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文注释

  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学: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始: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赏析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语,首先强调的当然是走好足下的第步,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在强调走好第一步的同时,又强调了走好每一步。有一个好的开端还不够,还要把这好的开端坚持到最后,坚持到终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藩。据说在十五岁的时候,他个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研读诗书。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来看他,名叫薛勤。薛勤看到院子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有些不高兴,于是教育陈藩,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院子打扫一下?”

  陈藩当即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一间小屋我就不扫了。”薛勤非常吃惊,觉得这小子虽然年少,但是志向如此远大!他在感叹之余,也劝诫陈藩,说:“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但是,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自己安顿好,以后才能把整个天下治理好。”

  当时的朝政比较混乱,外有外戚作乱,内有宦官弄权。陈藩立下“扫除天下”的宏愿,并非随口一提,而是用自己的一生来朝这个目标奋斗。在汉朝,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员靠“举孝廉”,谁的名声好,德行好,公认的学问大,朝廷就选拔他做官。陈藩听从薛勤的劝诫,认认真真读书,从身边人、身边事上吸取学问。二十出头,就被朝廷选用。

  他曾经被安排到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小小的县令,这跟他扫天下的宏图伟业相隔甚远,但是他没有掉以轻心,没有不把治理一县之地当作一回事,而是殚精竭虑整顿地方,教化民生,把这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在任县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有用的工作经验。

他在任期内政绩显著,没多久就被皇帝召回京城,任命为尚书。此后他无论官任何职,始终做好分内之事,同时心念天下。最终,他官至太傅,成为朝廷重臣。

  身居高位之后,他开始努力实现“扫天下”的志愿。比如做到太尉时,皇帝宠信苏康、管霸两个宦官。两个宦官得势,不住排挤忠良大臣,许多忠臣都被害,群臣敢怒不敢言。陈藩在朝堂之上,坚决为被害官员申冤,痛斥宦官胡作非为。

宦官痛恨陈藩,企图陷害他,但是因为顾忌他的名望太大而不敢动手。在朝纲崩乱之际,他勇敢地同位高权重的奸佞之臣做斗争,扫除奸党,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东汉动荡百余年而未灭亡,陈藩的功劳最大。

标签: 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baike/jiaoyu/1163414.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