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时期:
怀孕准备 怀孕 分娩 宝宝0-1岁 宝宝1-3岁 宝宝3-6岁

哪些要素会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哪些要素会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罪名)

来源: 最后更新:23-05-17 10:17:54

导读:侵犯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恐怖信息并进行传播,扰乱社会的秩序;在主观方面存在故意犯罪行为;犯罪的主体要年满16周岁,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满足这4个条件可以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一、哪些要素会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

2、客观要件。

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二、编造虚假沟通信息有什么处罚?

1、承担民事责任

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有关规定,要承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责任。

2、承担行政责任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3、严重的会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区分是什么

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界限。本罪与后罪在主体、主观方面犯的客体等方面有相同或类似之处。

二者的区别是:

1、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

前罪的主观故意内容为明知编造、传播的是虚假恐怖信息而仍决意为之;后罪的主观故意内容却表现为明知是虚假的危险物质而决意投放。

2、行为方式不同。

前罪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故意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后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

3、犯罪对象不同。

前罪的对象为虚假的恐怖信息;后罪的对象则为虚假的危险物质,等等。

满足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以及主观要件可以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行为人要根据涉案情节的严重程度承担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其中民事责任是最轻的,需要向对方赔礼道歉并且赔偿损失;若是散布虚假信息构成犯罪,应该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本文地址:http://www.bbbaike.com/falv/51274.html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联系邮箱:kefu#bbbaike.com (请把#替换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2022-2024 宝宝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5727号-4